摘要:8月以来,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的黄桃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果农们穿梭于连绵的桃林之间,动作娴熟地采摘下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山脚下的分拣中心里,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工人迅速分拣、包装,成箱的“宁谷黄桃”整装待发,通过物流发往广州、上海乃至全国更多
8月以来,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林哨村的黄桃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果农们穿梭于连绵的桃林之间,动作娴熟地采摘下一颗颗金黄饱满的黄桃;山脚下的分拣中心里,自动化设备正高速运转,工人迅速分拣、包装,成箱的“宁谷黄桃”整装待发,通过物流发往广州、上海乃至全国更多城市。
“今年挂果好,价格也稳,心里踏实多了。”林哨村村民张纪元一边整理刚摘下的黄桃,一边笑着说。他家的10余亩果园陆续进入丰产期,去年仅黄桃一项就带来10多万元收入。如今像他这样依托黄桃走上致富路的农户,在宁谷镇已有1300多户。
宁谷镇素有“水果之乡”美誉,桃树种植历史超过二十年,高峰时全镇艳红桃规模达3.5万亩。然而,随着果树老化、品种退化、市场竞争力下降,传统桃产业遭遇瓶颈。
“艳红桃皮薄、不耐储,价格也越来越低,老百姓辛苦一年却赚不到多少钱。”宁谷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王卓坦言。转机出现在2017年。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安顺秀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始示范种植耐储运、口感甜、市场价值高的黄桃品种。
该公司负责人王一然是本地人,早年曾从事电商销售,在直播带货过程中敏锐捕捉到高品质水果的市场潜力。“2018年,我们先试种了50亩,2019年扩大到200亩,第三年就超过600亩。”他介绍,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提供种苗、技术,签订保价收购协议,逐步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曾顺祥是较早改种黄桃的农户之一,如今5亩黄桃年收入超过8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他计划把家里的李子树、梨树也逐步改种为黄桃。
品种改良只是第一步。真正让黄桃产业走上快车道的,是基础设施持续投入与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宁谷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支持,整合中央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民宗资金等超千万元,先后建设产业路、分拣中心、冷库、育苗大棚等关键设施。2025年,仅粤黔东西部协作资金就投入780万元,用于包装中心、冷链配套和产业道路建设。
“我们不只是种桃,更是在构建一个从种植到销售的标准化体系。”王一然说。该公司引进光谱检测分选设备,对黄桃糖度、色泽、重量进行精准分级,一级果发往一线城市商超,二级果供应周边市场,等外果则用于加工果干、果酱,实现“一颗果子都不浪费”。
今年7月,西秀区总工会村播基地在林哨村揭牌,集直播带货、电商培训、仓储物流于一体,已培训200多名本地新农人主播。线上销售拓宽了市场半径,抖音、微信小程序下单成为新常态,黄桃从枝头到餐桌的时间压缩至最短。
黄桃热销是宁谷镇“黄桃季”的第二个高峰,事实上,该镇“黄桃经济”从三月就已开始。每年三月下旬,万亩桃花盛开,宁谷镇变身“桃花源”,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七八月黄桃成熟,采摘节、徒步活动、文创集市接连举办,农旅融合效应持续放大。
“今年桃花节,我们单日黄桃预售额就超过5万元。”王一然说。2025年黄桃节以“‘桃’醉宁谷·‘香’约盛夏”为主题,融入汉服巡游、亲子露营、非遗体验等项目,游客不仅尝鲜果,还能沉浸式感受乡村文化。
节庆活动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同步增长。2025年赏花季期间,全镇相关消费突破500万元。不少村民在路边摆起摊位,卖起凉粉、松糕粑、屯堡服饰,“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为了延长“黄桃季”时效,宁谷镇合理布局早、中、晚熟品种,做到“从3月到5月都有花赏,从7月到9月都有桃摘”,延长供应期,错峰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该镇还依托牂牁文化、汉墓遗址等资源,策划“汉风夜郎”文旅路线,推动“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民宿”全年无淡季的旅游格局形成。
目前,宁谷镇黄桃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其中盛产期超5000亩,2025年预计产值突破1亿元。但宁谷镇的眼光放得更远。
“我们要让‘宁谷黄桃’成为真正的地标品牌。”王卓表示。当前,全镇正积极推进“宁谷黄桃”地理标志注册,成立产业协会,统一品质标准、包装形象和市场推广。
下一步,宁谷镇计划在2027年前将黄桃种植面积扩大至2万亩,覆盖全镇及安顺南部片区,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同时,加快建设分拣冷链物流中心,推动黄桃销售从“提篮小卖”走向“标准化品牌输出”。
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宁谷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黔品入粤”产销对接活动、广州推介会等将持续举办,推动黄桃进入南方高端市场。
夕阳下,林哨村的桃园虽已安静下来,但分拣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忙着打包最后一批订单,快递车整装待发。一颗黄桃,正以其金色的光芒,照亮宁谷镇乡村振兴的前路,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增效、乡村变美的“黄金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苑庆磊
编辑 沈长志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