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2025年夏,当韩国作家在首尔大学中央广场说出这句话时,舆论如地震般席卷全球。这场围绕汉字起源的文化争夺战,揭开了历史的尘封一页。
“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2025年夏,当韩国作家在首尔大学中央广场说出这句话时,舆论如地震般席卷全球。这场围绕汉字起源的文化争夺战,揭开了历史的尘封一页。 时间拨回三天后,河南安阳殷墟,这片沉睡三千年的土地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在小屯南地,考古现场的一块龟甲上,清晰可见“东夷”二字。它们比韩国最早的史书记载早了1500年,像一道来自远古的光,照亮了汉字起源的真相。甲骨上的笔画,不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明,而是华夏文明最初的声音。
东夷的踪迹不仅止步于河南。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陶尊上,“旦”字以太阳、云气、山峦三者叠合,诉说着远古先民的宇宙观。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发明,而是整个东亚文明共同的精神遗产。 而今天,有人试图用政治与民族情绪去改写这一切。韩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承认:“三国时代以前,朝鲜半岛无文字。”可他们又同时展出汉字碑刻。这种自我矛盾,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没有汉字,就没有今天的东亚文明体系。
在日本东京,一位学者指着联合国驳回韩国“汉字起源于韩”申遗的文件苦笑:“他们用汉字来证明汉字不属于中国,这不是证据,是悖论。” 回到北京,在《说文解字》的古籍中,仓颉“依类象形”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国界与时间。汉字从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产,它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结晶,是东亚文化共同的记忆符号。
当我们在直播间举起殷墟甲骨拓片、韩国教科书截图、泡菜申遗文件时,不是为了争辩,而是为了让文字自己说话。汉字不需要辩护,它只需要被看见。 它来自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文明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声明。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