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合弓是谁发明的?这事儿,比“鸡和蛋谁先有”还要绕。你要说一把弓有多难?可自打冷兵器世界里有了复合弓,故事的走向立马变得不同了。能翻盘、能改命,江山输赢,有时候就差那么几根筋角和一声嗡鸣。
复合弓是谁发明的?这事儿,比“鸡和蛋谁先有”还要绕。你要说一把弓有多难?可自打冷兵器世界里有了复合弓,故事的走向立马变得不同了。能翻盘、能改命,江山输赢,有时候就差那么几根筋角和一声嗡鸣。
说起这个弓,别看外观差不多,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最初人们拿着一根木头、蒙上弦,就是弓。后来,聪明人琢磨,“凭啥就木头?牛筋、牛角那么硬,一旦弄在一起,看是不是能来点新变化?”于是这一搅和,复合弓就蹦出来了。这玩意儿真是重大发明,不仅能射得更远,更能射穿对面那张铁锅似的盔甲。蒙古人、匈奴骑在马上撒丫子狂奔时,背上全是这种弓,想想那画面:一拉满弓,一串羽箭扬着风声,够刺激吧?所以说,兵器这种东西,不光是冷冰冰的道具,它还真能决定历史如何转弯。
可这人是谁第一个想出来用筋角拼个弓的?谜就从这里开始了。你去翻西方书,其实挺让人生气。古埃及、西亚、还有啥赫梯、拉美西斯,谁都凑过热闹。埃及人说他们四五千年前就会造“三角弓”,拉美西斯二世还留名了。有人转头说,不是他,是他打赫梯时跟人学的。再往北,古希腊作家写斯基泰人早就搞出复合弓,那家伙弯得像羊角,从陶罐画上都能看出来。可到底是谁第一个琢磨出来的,没人敢拍胸脯。这情节,和咱们小区谁先买新冰箱一样——众说纷纭,谁也拎不清。
西方那一套“先发明、顺流播散”的故事讲完了,忽略的地方可不少。比如,他们老说中国的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可看材料,咱用的筋角木、双曲反弯,比斯基泰那边的玩意儿又高了一个段位。《考工记》里头,春秋战国工匠怎么搭筋角、怎么层层上胶写得明明白白,比起现在谁装自行车轮胎还细致。这种弓,根本不像“进口”的。
史书有时靠不住,看实物吧。商朝妇好墓里出土的玉指环,这玩意儿可不是穿在手上好看,是射箭救手的老伙计。甲骨文里那个“弓”字,颜值不高,但结构清楚直观,就是那种反弯式样。另外,青铜箭镞、射箭残件,也能拼出当时是啥风气。我小时候以为弓箭就是射鸟射兔,其实,对王侯将相来说,这可是权力象征,一寸长、一寸强,武器排行榜的前排VIP。
一提兵器扣子,中国人腔调还是讲究的。射箭不是莽夫玩意儿,是“君子六艺”之一,文人武将都会两手。郑庄公麾下名将,开弓冷箭能一箭穿透天子的肩膀,吓得后人转头就画到了史书里。等到战国,魏武卒再威猛,也得考拉拉得动强弓。不然话都没得说。还有马陵之战,孙膑大发神威,“万箭齐发”,杀得魏国哭天喊地——这背后,其实就是兵器升级,谁把复合弓玩得转,谁在战场上就能笑。
再看地中海那边,事情就诡异了。陶罐上,斯基泰弓画得清清楚楚,射速被吹得天花乱坠。偶尔还能挖出被射穿头骨的骸骨。你说重不重视?说得天花乱坠,但古希腊、罗马真正打仗时,弓箭兵几乎记不住名字。贵族们学射箭,纯当体面用。真到杀人场面,倒是重装步兵、长矛长剑冲前去。弓箭手反倒成了外包服务,主要靠雇佣兵,地位低得让人无语。
我总觉得奇怪。你说希波战争,波斯那时复合弓满地走,兵力数倍于希腊,结果却被围剿。亚历山大东征,也见不着多少弓箭手。马其顿方阵那么硬,难道就不怕被高射弓雨打懵了?罗马也是,弓箭手一直是“第二等公民”,倒数第一的甚至是投石手。真要讲到底,他们都说喜欢男人对男人的近身相搏,“硬气”,可这种兵器轻视能解释一时,解释不了场场战役。
就算讲他们有“重装备”“好盔甲”,那也撑不过一次次万箭齐发吧?汉匈之战,匈奴骑射队虐哭罗马。英法百年战争,英国长弓手上来就是一片谷雨。战争这事儿,怎么可能只靠情怀和蛮劲赢下去?可古希腊、罗马,就像对弓箭天生无感——无论你说复合的、单体的,摆到他们脸上都装作没看见。
有时我在想,这是不是西方嗜好带来的历史偏见?或者,根本不是他们发明的,所以集体“眼瞎”?你看,亚洲这边弓箭进化史明明一条线、各种实物证据,西方却讲得似是而非。也有解释,说他们是地中海式的城邦战争、地势原因云云。但懂战争的人都知道,一寸长一寸强,凭什么别家骑射能称霸,希腊、罗马就不灵?
说到底,谁都想拥有压倒对方的胜算,尤其是在不讲情面的冷兵器时代。复合弓,从技术、材料到实战体验,都不是随便“继承一波”能玩明白的。所以也许哪个天才一拍脑袋后捣鼓出第一张弓,到底是谁,我们不会知道了。他没留名,可能还在琢磨下顿吃啥。但他动一动手,让后世无数皇帝、勇士和士兵命运,跟着一起改变。
弓箭,冷不冷门,各有各的说法。可有一点不变——无论是搅和着筋角的匠人,还是背着弓走过草原、河谷、长城或地中海小巷的人,他们都试过“距离产生胜利”。复合弓是谁发明的?也许没人说得清,但只要有人握过那根反弯的弓臂、放过“嗖”的一箭,历史的痕迹其实早就藏在每一次静默的瞄准和拉弦之间了。
要说这谜底,真得在风声与传说里随人自己寻。
来源:雨幕中朦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