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晚收增产法是基于夏玉米生长发育规律总结的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延迟收获时间,充分挖掘玉米灌浆期的增产潜力,是实现夏玉米提质增效的关键手段。
夏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晚收增产法是基于夏玉米生长发育规律总结的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延迟收获时间,充分挖掘玉米灌浆期的增产潜力,是实现夏玉米提质增效的关键手段。
一、夏玉米晚收增产法的核心内涵
夏玉米晚收增产法的核心逻辑,是让玉米在生理成熟后再收获,而非依据传统经验时间。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1. 延长灌浆时间,提升籽粒干物质积累: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主要依赖灌浆期(从吐丝到成熟)的干物质积累。传统早收常导致灌浆期缩短,籽粒未充分饱满。晚收可延长灌浆时间5-10天,使植株光合产物更充分地向籽粒转移,显著增加籽粒千粒重——千粒重每提升1克,每亩产量可增加5-8公斤。
2. 等待生理成熟,确保籽粒品质与产量双优:玉米生理成熟的关键标志是“乳线消失、黑层出现”:乳线(籽粒顶部到基部的白色分界线)完全消失,表明籽粒水分含量降至25%左右,干物质积累达到峰值;果穗基部出现黑层(黑色离层),说明养分运输已停止,此时收获既能保证最高产量,又能避免籽粒含水量过高导致的储存霉变、品质下降问题。
二、夏玉米晚收增产法的实际操作要点
推广晚收增产法需结合玉米品种特性、种植区域气候及田间管理情况,遵循“三看二控一协调”的操作原则,具体步骤如下:
(一)“三看”:精准判断晚收启动时机
1. 看籽粒生理成熟标志:这是判断是否晚收的核心依据。田间随机选取10-20个代表性果穗,剥开苞叶观察:若籽粒乳线完全消失、基部黑层清晰可见,且籽粒硬度高、色泽鲜亮,即可确定进入晚收期。
2. 看品种生育期:不同品种的灌浆期长度不同,需结合品种特性调整晚收时间。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05-115天)可在正常收获期(吐丝后45-50天)基础上延迟5-7天;早熟品种(生育期95-105天)可延迟3-5天,避免因过度延迟导致低温影响收获。
3. 看田间气候条件:若收获前遇连续阴雨,需适当提前收获,防止果穗腐烂、籽粒发芽;若天气晴朗、光照充足,可按生理成熟标志正常晚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二)“二控”:保障晚收期玉米生长安全
1. 控制田间水分:晚收期玉米根系吸收能力减弱,田间积水易导致根系早衰。需提前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雨后无积水;若遇干旱,可少量浇水(每亩30-40立方米),维持植株轻度水分供应,避免叶片早枯影响光合。
2. 控制倒伏风险:晚收期玉米植株重心较高,易受大风影响倒伏。种植时需选用抗倒伏品种,合理密植(每亩4000-4500株);若田间出现倒伏倾向,可在灌浆前期喷施矮壮素,增强茎秆韧性。
(三)“一协调”:协调晚收与下茬作物种植
黄淮海等一年两熟地区,夏玉米晚收需兼顾下茬小麦(或油菜)的播种时间。若玉米晚收导致小麦播种延迟(超过10月15日),可采用“晚收玉米+早熟小麦品种”搭配,或在玉米收获后采用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缩短播种间隔,确保下茬作物正常生长。
三、推广晚收增产法的注意事项
1. 避免盲目晚收:部分农户认为“收得越晚产量越高”,实则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干物质积累停止,过度延迟会导致籽粒脱水过快、脱落率增加,反而影响产量。
2. 配套机械收获:晚收玉米籽粒含水量较低(20%-25%),适合机械直收。需调整收割机摘穗辊间隙(3-5厘米)、籽粒清选风扇转速(1200-1500转/分钟),减少籽粒破碎率。
3. 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田间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向农户普及“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的判断方法,避免因误判成熟标志导致早收或晚收不当。
综上,夏玉米晚收增产法并非简单延迟收获时间,而是基于生理成熟规律的科学栽培技术。通过精准判断收获时机、强化田间管理、协调茬口安排,可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前提下,实现每亩10%-15%的产量提升,对推动夏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