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市雷锋精神研究会有一个理念:“集中起来搞活动,分散出去建队伍,人人会讲雷锋事,处处会做雷锋人。不图一枝多灿烂,但求满城开新花。”在青岛学雷锋已不是一点红火,而是融入城市血脉沸腾。这座城市的学雷锋活动,有其鲜明的群众性、高度的自觉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各区市的大
本网讯
青岛市雷锋精神研究会有一个理念:“集中起来搞活动,分散出去建队伍,人人会讲雷锋事,处处会做雷锋人。不图一枝多灿烂,但求满城开新花。”在青岛学雷锋已不是一点红火,而是融入城市血脉沸腾。这座城市的学雷锋活动,有其鲜明的群众性、高度的自觉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各区市的大街小巷绽放出温暖的光芒。从机关到社区,从校园到企业,各区市因地制宜,涌现出一批批以先进典型为引领的学雷锋力量,他们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城市的精神火炬。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精神坐标,“青岛现象”则以 “不求一枝多灿烂,但求全城开新花”为生动注脚,将志愿服务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青岛始终以传承雷锋精神为核心,通过基地化、专业化、站点化推进等举措,让志愿服务从“点的绽放”走向“面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生态。
一、坚持基地化推进,筑牢志愿服务“根据地”
在区域层面,青岛立足区域式空间布局,推动志愿服务基地化建设,让雷锋精神有了稳定的“生长土壤”。在城阳区,城阳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青岛市劳动模范闫军同志,一位基层民警,却组织自己管辖的片片学雷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刻在心头,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帮扶困难群众,从守护社区平安到普及安全知识,他日复一日的坚守,让“雷锋精神”在警务工作中落地生根。在他的带动下,城阳公安系统形成了“小事不小视、为民零距离”的工作作风,越来越多的民警主动走进群众,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分管的片片社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着良好的区风区貌。
即墨区沂山书院通过杨志峰引领,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文化阵地,他不同于传统的志愿服务,杨志峰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组织书院志愿者开展学雷锋、读经典、筑梦想的公益讲座、知识助学等活动,让“奉献”二字多了几分书卷气。在这里,学雷锋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更成为一种百年育人的文化滋养,他率领讲师和文化团队走进了四十多所学校,传授中国优秀文化,讲授雪漠说老子,让孩子爱上了道德经,让老年爱上了黄帝内经,让中老年人感悟易经的哲学价值。
胶州市的管吉平应急救援支队,则用专业技术与勇敢担当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这支由管吉平带领的民间救援队伍,常年活跃在应急救援第一线,无论是防汛救灾、山野搜救,还是公益宣讲、技能培训,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队员们自费购置装备,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专业训练,用专业救护能力守护生命安全,让“无私奉献”有了更硬核的表达,成为胶州大地上一道动人的“逆行风景”。
胶州张炳旭,原胶州市工会干部,以“牵引者”的姿态,让学雷锋活动在企业职工中蔚然成风。张炳旭带领工会人员,将志愿服务与职工需求紧密结合,组织青少年国际跳棋培训比赛等多项活动,既解决了职工带孩子的实际困难,又搭建了奉献爱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雷锋精神在比赛中得到传递,成为推动和谐发展的温暖动力。
青岛各区市的学雷锋实践虽形式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坚守。这些以先进典型为引领的力量,如同毛细血管,将雷锋精神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让这座城市因无数“雷锋”的存在而愈发温暖。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打造“基层志愿服务圈”,在居民小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常态化志愿服务基地,聚焦助老、扶幼、便民等需求,让志愿服务贴近群众生活。金家岭社区党支部,李沧石沟社区,夏庄街道中黄埠社区,流亭街道夏家庄社区,青大麦岛社区党支部学雷锋活动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这对有人说的:“社区有什么学雷锋,学雷锋去马路学去”的思想意识,有着巨大的反差。
联动校园、企业、景区等区域资源,建立特色志愿服务基地。例如,高校基地侧重理论宣讲与技能帮扶,企业基地聚焦公益捐赠与岗位实践,景区基地主打文明引导,雷锋驿站与环境维护,形成“区域有特色、基地有专长”的格局,青岛书香学校、荟城学校、国城学校等把学雷锋与学文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
基地化推进让志愿服务从“流动式”变为“固定式”,从“阶段性”转为“常态化”,为雷锋精神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坚实载体。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为雷锋精神研究会解决了学雷锋大本营,成立了学雷锋志愿者总基地,弘扬雷锋精神纳入了总基地的轨道。志愿者们用笔墨传递温暖,用知识点亮希望,让雷锋精神在墨香中浸润人心,积极开展形式不同的活动内容。
二、坚持专业化推进,提升志愿服务的“含金量”
在行业领域,青岛注重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让“满城鲜花”既有数量更有质量。
针对医疗、教育、应急、法律等专业领域,组建由行业骨干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培训与技能认证,确保服务精准有效。例如,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义诊、急救培训,法律志愿服务队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援助,让专业力量成为志愿服务的“硬核支撑”。
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培育新兴志愿服务领域。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智慧助老等领域,通过“专业人才+志愿者”联动模式,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让志愿服务既能解决“急难愁盼”,也能助力城市发展。
专业化推进让志愿服务从“热情驱动”升级为“能力驱动”,让每一朵“鲜花”都绽放出专业的光彩。
三、坚持站点化推进,织密志愿服务“一张网”
终端的问题也是领导的问题,出问题往往是管理与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交叉无责任制的环节,雷锋精神就是要找盲点、难点、焦点、死角组织雷锋对党忠诚、甘当主人,高度担当的大胸怀、大视野、大智慧、大格局、大状态投入到小站点,小远散的单位,青岛以站点化为纽带,将志愿服务延伸至城市的“神经末梢”,实现“全城开新花”的全域覆盖。
依托公交站点、酒店服务、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雷锋志愿服务站”宣传雷锋精神、 大讲雷锋故事等精神服务,让群众随时随地能找到志愿服务的身影。
推动“线上+线下”站点融合,肖梅林同志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需求对接、活动发布、时长记录等功能,让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形成闭环,提升志愿服务的便捷性与精准度。站点化推进让志愿服务从“集中开展”转向“全域渗透”,让雷锋精神融入城市的日常肌理。
“不求一枝独放,但愿春色满园”。青岛以基地化筑牢根基、专业化提升品质、站点化拓展覆盖,让雷锋精神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未来,青岛将继续秉持“满城鲜花”的理念,持续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让“青岛现象”成为城市文明最亮丽的底色。在青岛学雷锋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正是这种扎根群众、因地制宜的实践,让雷锋精神始终充满活力,成为青岛最动人的城乡现象。
来源: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