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个部门没几位这样的“老炮儿”——能力出众却个性十足,经验丰富却执拗难搞。他们像是被岁月包了浆的古董,价值连城却难擦拭。
哪个部门没几位这样的“老炮儿”——能力出众却个性十足,经验丰富却执拗难搞。他们像是被岁月包了浆的古董,价值连城却难擦拭。
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谈创新,他讲经验;你推变革,他搬出“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类似场景是否熟悉?能力过硬却个性十足,说话直接甚至执拗,让管理者又爱又恨。他们既是团队的宝贵财富,又是管理难题的“钉子户”。
管理“老炮儿”不是驯服野马,而是提供一片能够自由奔跑的草原。下面五个方法,或许能帮你打开这类“宝藏员工”的心扉。
老员工往往早已看透职场冷暖。他们经历过多次组织变革,见识过各种领导风格,对公司的“情怀宣传”已经免疫。
正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虽然作战能力出众,却是个让领导头疼的“刺头”,需要独特的领导艺术来激发其最大价值。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们明白一个简单道理:钱不到位,一切都是白费。这并非说他们唯利是图,而是将报酬视为公司对自己价值的客观评价。
当老员工发现自己承担重要工作却得不到相应回报时,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选择“静默抗议”——出工不出力。
钱不到位,情怀易碎,老员工早就看透了职场的诗意与远方。
部门开会讨论新项目,90后组长直接打断了老李的建议:“您的想法过时了。”那一刻,老李眼中的光芒熄灭了,此后三个月,他变成了“打卡机器”——准时上下班,绝不多说一句话。
有能力的老员工往往自尊心更强。他们可以接受意见,但不能接受被轻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知识工作者的自尊心,是他们最大的生产动力。”
就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米兰达,虽然苛刻,但对真正有才华的人始终保持尊重。一句“您怎么看”可能比任何奖金都更能唤醒他们的热情。
尊重是零成本的激励,却是无价的情感投资。
许多老员工之所以固执,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局部信息,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只相信自己接触到的那部分。管理者需要为他们提供全景视角,减少信息不对称。
邀请老员工参与重要会议和决策过程,让他们了解项目全貌和战略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因视角局限导致的固执,还能借助他们的经验发现潜在问题。
公司重组核心业务,却没有让技术元老王工参与决策。结果新系统上线后漏洞百出,而王工苦笑着说:“这些问题我本来可以提前告诉你们的。”
老员工的经验价值在于他们见过你没见过的坑。
就像《三国演义》中的黄忠,老则老矣,但对战场地形的了解却是无人能及。让老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他们不仅能查漏补缺,更会因被重视而全力以赴。
信息隔离是最隐形的资源浪费,视角差异才是决策的最大补丁。信息透明是最好的解毒剂,能化解大多数无谓的固执。
老员工通常自律性强,不需要时刻监督。给予他们情绪自由和时间自由,反而能激发责任感。
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选项、自主决定工作方法等,都是对老员工的信任体现。这种自由度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反而更愿意全力以赴。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只关注结果,不过多干预过程。这对管理老员工尤其适用。
看似给予的是“自由”,实则在有能力的老员工心里是给予了“信任”。
真正的管理是放手而非抓紧,信任往往换来回报。
许多老员工之所以失去活力,是因为看不到未来。退休尚早,晋升无望,陷入了职业高原期。这时,需要为他们创造新的成长路径。
可以考虑提供内部导师、技术专家等非管理晋升通道,让老员工有机会培养新人、传承经验。或者支持他们学习新技能,尝试新领域,重新点燃挑战欲望。
管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成就感、发展机会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华为的“专家通道”制度值得借鉴——让技术人才不必转向管理岗也能获得职业发展和待遇提升。
就像《琅琊榜》中的言侯爷,虽不在最高位,但被尊为智库核心,同样价值感满满。为老员工设计专属发展路径,让他们看到进步空间,自然愿意全力以赴。
希望是职场最好的兴奋剂,让人忘记年龄只记使命。
部门里的“老炮儿”就像未经雕琢的钻石——表面粗糙,内里却价值连城。管理者的任务不是改变他们的个性,而是创造让他们自发闪耀的环境。
他们不是团队的阻力,而是待开发的富矿;不是变革的障碍,而是稳健的压舱石。真正聪明的管理者,少点套路,多点真心;少画大饼,多给实惠;少空谈情怀,多解决实际需求。
当我们用真诚对待这些职场“老炮儿”时,他们回报的将是无价的经验和忠诚。
管理不是打磨棱角,而是转动宝石,让每个切面都反射出独特光芒。
来源:九乙大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