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地上的喧嚣在黄昏时分渐渐沉淀下来。夕阳西下,王大河蹲在工棚前的空地上,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是握着砖刀,而是捧着一本皱巴巴的旧书。他的食指小心地划过每一行字,嘴唇微微颤动,仿佛在咀嚼着什么珍贵的东西。
工地上的喧嚣在黄昏时分渐渐沉淀下来。夕阳西下,王大河蹲在工棚前的空地上,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是握着砖刀,而是捧着一本皱巴巴的旧书。他的食指小心地划过每一行字,嘴唇微微颤动,仿佛在咀嚼着什么珍贵的东西。
“大河,又在那儿装文化人哪?”工友小李笑着打趣。
王大河抬起头,露出被水泥灰沾染的牙齿,笑道:“俺娘说过,读书能把自己弄得好点。”
这句话,后来成了他那篇轰动全网文章的核心。
那是个雨夜,工地停工。王大河趴在简陋的床铺上,就着昏黄的灯光,在一个破旧笔记本上写下了《读书把自己弄得好点》这个标题。
“俺是个搬砖的,每天和高楼打交道,却从未走进过那些亮堂的办公室。但俺不觉得低人一等,因为书让俺看见了比高楼还高的东西...”
他写到自己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的惶恐,写到自己如何从看图识字开始,一点点啃下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写工友们的笑话,写自己省下饭钱买书的窘迫,写那些被翻烂的书页如何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思乡的夜晚。
“俺读鲁迅,才知道原来一百年前的人也和俺有一样的困惑;读《平凡的世界》,发现孙少平也不过是个穷小子,却活出了精神头的富贵。书不会因为你的手脏就拒绝被你打开,也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就少给你几分道理。”
最打动人的是他写父亲的那段:
“爹一辈子在土里刨食,临死前拉着俺的手说:‘大河,爹没本事,只能留给你二亩薄田。你要真想改变命,就得读书。读书能把自己弄得好点。’那时俺不懂,现在俺懂了。读书不是让俺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让俺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工,却是一个知道康德、懂得尊重女性、明白世界之大和自己之渺小的农民工。”
文章写完,王大河让识字的工友帮他打字发到了网上。他没想到,一夜之间,这篇文章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
第二天工地休息时,小李突然举着手机冲过来:“大河!你火了!”
王大河凑过去看,只见手机上自己的文章已经被转发了上万次。评论区里,无数人留下感动的言语:
“作为一个白领,我为自己曾经的优越感感到羞愧。” “知识从来不是为了划分阶层,而是为了照亮心灵。” “感谢您让我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
最让王大河动容的,是一条来自大学生的留言:“我一直抱怨学校不好专业不喜欢,却忘了有多少人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谢谢您的文章,让我懂得了珍惜。”
媒体报道接踵而至。有记者来到工地采访,问王大河现在有什么打算。
这个黝黑的汉子搓着手,有些局促但目光坚定:“俺还是俺,还得搬砖盖楼。但俺想办个工友读书会,让更多像俺一样的人能读书。”
他指着不远处正在建设的图书馆大楼说:“等那楼盖好了,俺要第一个进去,不是去搬砖,而是去看书。”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点》这篇文章继续传播着,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点燃了许多人心中几乎熄灭的求知火焰。在城市角落,在乡村田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拿起书本——不是因为功利,而是因为纯粹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成为“更好自己”的期待。
王大河依然在工地干活,不同的是,现在工地上有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收工后,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工友围坐在一起,有的看书,有的听别人念书。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这些曾被忽略的声音正在轻轻吟唱,唱着一首关于尊严与梦想的歌谣。
星光下,王大河又在写新的文章了。标题叫做《每一双手都值得捧起书本》。
煤灰覆盖的手握着的笔,正在书写这个时代最动人的诗篇。
若喜欢我的文章,谢谢支持阅读关注,收藏,转发。
请评论区将关心这个时代用汗水换价值的人,传递正能量的话题传递更多人。
来源:会飞的虎带你看世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