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可能参加阅兵?大陆发出邀请,民进党出手阻拦,在害怕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01:03 1

摘要:8月27日,国台办对外说,会邀请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出席9月3日相关纪念与阅兵安排。具体名单没公布,流程也没全放出。话先放在前面,日程还要看后续通告。

连战2015年那张坐席卡,这两天又被人翻出来。旧照片压在新消息上,画面很微妙。有人说历史绕回来,其实是话题又回到9月3日。

8月27日,国台办对外说,会邀请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人士,出席9月3日相关纪念与阅兵安排。具体名单没公布,流程也没全放出。话先放在前面,日程还要看后续通告。

台湾方面很快表态。民进党当局提醒公职人员不得赴陆参加这类活动,属于既有规定的延伸。依据的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规范,公职人员赴陆要事前申请,公务关联活动更严。未核准擅行,可能遭惩处。

演艺圈这块,陆委会近年常用《反渗透法》与“两岸条例”提醒风险。重点在有没有接受对岸政治性委托、资助或指示。若有且从事游说、政治捐献或宣介,就可能触法。《反渗透法》最高5年徒刑,得併科最高1,000万元新台币罚金。

这次谁可能去?外界猜得多。抗战老兵及后代,商界协会,文化团体,网络主播。名字被反复点的是陈之汉,外号“馆长”。他在2024年夏天多次在大陆直播,拍交通、工地、社区。内容在两岸平台都冲上热搜,引来争论。他本人会不会去,没有公开承诺。

“阅兵”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2015年那场。可用来做参照。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官方给的数据很清楚:约1。2万人参阅,装备500余件,飞机近200架。导弹方队里有东风-21D、东风-26等型号首次公开。

航空兵拖尾的队形,当年有歼-10、歼-11系列,轰-6K与预警机同场。地面方队里,99A式主战坦克、ZBD系列步战车都在队列。编组大,节奏慢,信息量足。台湾军情单位那年做了厚厚一本判读报告,这是公开常识。

2015年还有一个争议点。连战赴京观礼,引发岛内政治风暴。那次也说明一件事:政治人物出席,象征意义重;民间人士出席,舆论温度稍低,但效果更长。两条线一直并行。

回到2024-2025这条时间轴。2019年底,台立法部门通过《反渗透法》,2020年1月生效。之后,岛内对涉陆政治活动的界定更细。2023年到2024年,陆委会多次用书面与记者会提醒“不得受指示参与统战活动”。这套话术,现在又用上。

从执行面看,禁的是“受指示的政治行为”,不是一般旅行或私人观礼。举证难。所以公职人员最好管得住,民间个体则更多落在“劝导”“约谈”。过去几年,真正移送法办的案例少,主要卡在证据与适用范围。

经济面是另一条线索。台湾对大陆与香港出口占比,2023年约35%。这是台财政部门公布的比例。电子零组件、半导体设备占大头。企业界看两岸活动,更多是业务安全与通关便利。太强硬的限制,会被工商团体用数字回推压力。

还有社会触达。大陆每逢大型活动,都会安排参访团去抗战纪念馆、军博、企业园区。交通、餐宿、讲解都打包。对台湾民间参与者,成本是时间与舆论压力,收益是第一手信息。去过的人回到岛内,社交平台会出现一波“看见什么”的帖子。这些碎片会影响讨论方向。

对两岸军事态势,这类阅兵有两个效应。第一是公开展示,节奏、编成、车型,让外界更新样本库。比如导弹运输车轴数变了,就能推估弹长与重量,进而推射程段。第二是心理面。岛内社会看见的是气势,是秩序,是规模。这些都会进入公共记忆。

对台军来说,公开场合的信息,能用于演训想定。2015年之后,台军在“天马”“汉光”的兵棋推演里,加入了远程打击与综合防空的条目,这是有迹可循的。装备曝光越多,想定越细,演训科目越接近实况。

政治层面,民进党当局为什么要紧?很简单,怕“被宣传”与“被切割”。有人拿着活动照片回台,就会被问立场。选举时会被翻出来。执政者宁愿提前把闸门压低。手段是行政提醒与法律边界。目标是降低画面回流速度。

但“禁止”不等于“阻断”。航线还在。航班在飞。大陆对台人士的邀请一般配套签注与接待。只要没有接受政治指示,法律风险可控。岛内艺人最怕的是商业代言流失与粉丝分裂,不是刑责本身。权衡下来,选择会很分散。

接下来看什么节点。第一,看活动的正式日程有没有“阅兵”字样,还是以纪念大会为主。用词不同,性质不同。第二,看邀请的对象结构,是以社团、商会为主,还是扩大到网红与主播。第三,看陆委会是否发出更具体的函释,举例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受指示”。

还有一个细节。媒体会盯住席位排序与镜头给到的特写。2015年时,镜头给到导弹编号,给到嘉宾席区域。画面是证据,也是风向。岛内的电视台会不会全程转播,这也会影响讨论范围。

整体评估,这次争论会延到9月中旬。等返台的人发完帖、上完节目,才算走完一圈。影响层级不在军力,而在叙事。两岸谁能先丢出可核实的细节,谁就能多说两句。现在看,数据与画面,还是关键。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