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追忆·通化抗战老兵:祝克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10:16 1

摘要:当年,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队伍里,行走着一位只有15岁的小勤务兵祝克林。他年龄虽小,但是意志坚定,他以顽强的革命精神跟随长征队伍到达目的地陕北。后来,祝克林在通化工作了14年,边防线上留下他的足迹,民兵建设也凝结他的心血。

追忆·通化抗战老兵
祝克林:一身红军传统 一生清廉奉献

当年,在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队伍里,行走着一位只有15岁的小勤务兵祝克林。他年龄虽小,但是意志坚定,他以顽强的革命精神跟随长征队伍到达目的地陕北。后来,祝克林在通化工作了14年,边防线上留下他的足迹,民兵建设也凝结他的心血。他在通化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为通化地区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授衔时的祝克林

祝克林1919年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一个穷苦人家。8岁时父母先后被地主迫害致死,叔叔婶子收养了他。仇恨的种子埋在祝克林幼小的心里,他决心为父母报仇。1932年,13岁的祝克林痛打了地主儿子一顿,逃往他乡。家里发动亲属寻找几个月也没有他的消息。

一年后的一天,村里一位红军司务长老乡探家,告诉了祝克林叔叔一个让他们放心的消息,祝克林参加了红军,当上了司号员。

1935年初秋,祝克林跟着部队长征出发。长征路上险象环生,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前方有敌军的堵截,后边有敌人的追击,脚下是没有人烟的高山、草地,不时还有川流不息的大河拦住去路。河岸没有桥,河里没有船,天险考验着红军将士。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祝克林和战友们要日行七八十里路,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然而,英雄的红军就是在这样险恶条件下完成了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任务,取得胜利。红军在二万五千里路途上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也造就了我党优秀的领导群体,锤炼出红军钢铁硬汉。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长江以南延伸到西北,中国共产党不但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延安,而且唤醒了沉睡的劳苦大众,凝聚了坚实的革命力量。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

荣获三级八一、独立自由、解放勋章

长征队伍中的红小鬼祝克林,经历过疾风暴雨的洗礼,由幼苗成长为枝干壮实的参天青松。1937年,他奔赴抗日战场。8月,刚满18岁的祝克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陈赓团长手下一员干将。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烽火中,祝克林随我军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在山西、河北等抗日前线参加了数次战斗。后来,又奉命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游击斗争。

身经百战的祝克林从一个小战士成长为指挥员,曾被驻地百姓誉为“白马英雄”。那是冬天的一个晚上,祝克林奉命带领几名游击队员去搬运敌人碉堡里的物资。来到敌碉堡时,守卫碉堡的敌人都已睡觉,祝克林和战友们顺利进入碉堡。当他们搬动物资时,一束强光照在他们身上。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祝克林没有惊慌,他镇定地观察了一下碉堡里的情况,果断命令战士们:“跟敌人拼了,打!”祝克林率先抄起机枪射击,敌人被吓傻了。祝克林一边扫射一边命令撤退,战友们在激烈射击中冲出碉堡,安全撤离。正在祝克林冲上碉堡准备炸毁它时,没想到,一个隐蔽在碉堡外的敌人向他射出了罪恶的子弹,祝克林腰部负伤。听到枪声的敌援军赶了过来。此时,战友们的子弹已打光。燃眉之际,祝克林不顾伤痛,点燃炸药包扔进碉堡,然后,纵身从碉堡上跳下,拼力跨上一匹白马,与战友们一起疾风闪电般冲出敌人封锁线。由此,留下了“白马英雄”的故事。

解放战争中,祝克林参加过平津战役,后来随部队奔赴大西南,战斗在川、黔剿匪战场。出生入死,负伤数次,战功卓著。军旅生涯中,祝克林由战士升任班长、排长、参谋、连长、营长、大队长、团参谋长。

1978年,他从通化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退居二线,担任省军区顾问。1981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休。1987年6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68岁。

祝克林全家福

吉林省军区在悼词中写到:我们沉痛悼念祝克林同志,在缅怀他对人民所做的贡献时,学习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学习他忠诚党的事业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学习他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学习他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献身于军队建设;学习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保持革命晚节的崇高品德。

《解放军报》曾报道过祝克林严格教育子女的事迹。在他担任领导工作的40多年里,始终对党忠诚,坚守一位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的坚定和清廉。

祝克林的警卫员王慧宝一直记得:祝克林的儿子祝连祥出生在解放军南下路上,成长在军营。那时,部队实行供给制。团里的干部们考虑到孩子小,吃不了成人的粗粮,想给些照顾,祝克林却拒绝了。他与妻子省吃俭用,养大了大儿子祝连祥。

虽身居领导职位,他始终严于律己。过去,部队分房子执行的是级别制。当时,在哈尔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祝克林,面对单位分给他的小于他级别的住房,没有找领导,而是对家人说:“咱家的房子比战争时期在马背上东征西战要好过百倍。”儿子结婚时,用他的车子送了次站,第二天,他去后勤部门交了汽油钱。

上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祝克林在农安县武装部当部长。面对经济困难,他动员爱人张继秀养猪。人都没有吃的,拿什么喂猪呢?妻子夏天挖野菜,用泔水搅拌;冬天,到乡邻中筹集一些糠皮之类喂猪。费心费力终于养大一口猪,过年时,长到300斤。祝克林把猪杀了,猪肉无偿地分给武装部每个人,他家只剩下一副猪下货。

勤俭过日子也是祝克林对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陪伴孩子的老师,祝克林夫妇勤俭过日子的表率作用影响了孩子们一生,乃至第三代。祝克林的子女回忆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留在记忆里的是父亲一辈子穿着军装,母亲没有女人常用的装饰品和华丽的衣服。尽管儿女工作后孝敬父母一些好衣服和日用品,但是,父母不改老八路作风,自己舍不得穿用,而是作为礼品馈赠给亲朋好友。艰苦奋斗是祝克林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要求子女们必须做到。

点点滴滴事,一生养育情。回顾祝克林的一生,他的儿女们为父亲自豪。老红军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是父母留下的无价之宝。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刘佳旭

投稿邮箱:tonghuafabu@163.com

来源:通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