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随着短视频平台上东北美食博主的持续走红,东北“奇葩“特色美食引发全国网友广泛关注,从冻梨、大酱到酸汤子,这些曾被南方人视为“难以接受“的地方风味,正成为新一代美食爱好者探索的对象。
# 东北特色美食走红全国,“奇葩“风味折射地域文化底蕴
近日,随着短视频平台上东北美食博主的持续走红,东北“奇葩“特色美食引发全国网友广泛关注,从冻梨、大酱到酸汤子,这些曾被南方人视为“难以接受“的地方风味,正成为新一代美食爱好者探索的对象。
哈尔滨市松北区的王大姐已经制作东北大酱40余年。12月5日清晨6点,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院子里搅拌新一批发酵中的黄豆。“这个大酱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得有耐心。“王大姐一边熟练地翻动酱缸,一边解释道。
据统计,仅2023年上半年,以“东北特色美食“为主题的短视频就累计获得超过50亿次播放量,相关话题讨论量同比增长125%。其中,冻梨、大酱、酸汤子等被当地人称为“家常便饭“的食物,却因其独特口感和制作工艺引发全国网友热议。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冬日,长春市南关区的李师傅正在自家果园里检查冻梨的状态。“冻梨不是随便冻一下就行,温度、时间都有讲究。“他指着那些表面已经变得乌黑的梨果说,“南方人第一次看到这黑不溜秋的东西,都以为坏了,其实这才是最好吃的时候。“
真正的东北冻梨,需在自然条件下经历零下15度以下的严寒,冻透后外表呈现乌黑色,但内里果肉晶莹剔透,口感如同冰淇淋般绵密。这种自然“速冻“的过程使梨的糖分更加集中,解冻后先酸后甜的独特口感,成为许多东北人冬日难忘的味蕾记忆。
“第一次给我南方女朋友尝冻梨,她直接吓得不敢下口。“沈阳市民张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但尝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了,现在每年冬天都要我寄几箱回娘家。“
东北大酱则是另一种“争议性“美食。这种以黄豆、面粉和盐为主要原料,经过长时间发酵而成的调味品,独特的气味常让外地人敬而远之。但在东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大酱的传统。
“我奶奶说,家里的大酱缸就像家族历史的见证者。“吉林市的刘女士说,“家里的酱缸有50多年历史了,我们舍不得扔,每年都会添新料。那个味道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专家指出,东北大酱的独特风味源于其发酵工艺和严寒气候的双重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研究所张研究员表示:“东北大酱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氨基酸,不仅增添菜肴风味,还具有一定保健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认识的加深,曾被视为“奇葩“的东北美食正获得更多理解和接纳。来自广东的美食博主陈女士在尝试了酸汤子后惊叹道:“这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酸中带甜,筋道爽滑,我竟然一口气吃了两大碗!“
酸汤子作为东北传统发酵面食,制作过程需经过7-10天不等的自然发酵,其独特的酸香味和滑润口感,让它成为东北人餐桌上的常客。尽管2018年曾因个别作坊卫生问题引发争议,但如今在标准化生产下,酸汤子正以更安全的方式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村现在有20多户专门做酸汤子,每天都能卖出上千份。“辽宁省铁岭市王家村村委会主任李强说,“这两年通过电商,我们的酸汤子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家特色餐厅,“杀猪菜“成为许多外地游客必点的菜品。这道传统上只有在冬季杀猪时才能享用的盛宴,如今已成为展示东北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真正的杀猪菜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仪式。“餐厅老板王明告诉记者,“猪的各个部位都不浪费,肥肠、血肠、猪肝配上酸菜一起炖,那个味道才叫地道。以前外地人很少能接受,现在每天都有人专门来尝鲜。“
数据显示,2023年“东北杀猪菜“相关搜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7%,多个视频平台上展示制作过程的内容获得上千万播放量。
“一锅出“或称“大丰收“,也是东北独特的烹饪方式。土豆、豆角、排骨、玉米等十几种食材一锅炖煮,体现了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和对丰收的期盼。
“南方人第一次看到我们'一锅出'都震惊了,问我们怎么什么都放一锅里煮。“沈阳一家饭店的厨师长笑着说,“但尝过之后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家的味道,每种食材都吸收了其他食材的精华。“
从蚕蛹、烤毛蛋到鸡冠油,这些在东北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吃,如今在全国美食爱好者中掀起了一股“猎奇风“。
“我第一次看到蚕蛹差点吓哭了,但鼓起勇气尝了一口后发现,那种外脆内嫩的口感真的很特别。“来自四川的旅游博主张先生说,“现在我每次来东北都要专门去吃一次。“
文化学者指出,饮食差异不仅反映了地理气候的不同,更深层次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东北饮食以“厚重、豪放、实在“为特点,与当地寒冷气候和农耕文明密不可分。饮食中的发酵工艺、腌制技术、炖煮方式,都是东北人在严寒环境中智慧的结晶。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曾被视为“奇葩“的东北美食正逐渐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成为连接不同地域文化的纽带。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体验,也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东北饮食文化的走红,折射出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欣赏正在增强,也为地方特色美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当你真正了解一种食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就不会轻易给它贴上'奇葩'的标签,而是会欣赏其中的独特魅力。“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