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子今年读六年级,早就有拖拉磨蹭的毛病,做什么都慢悠悠,看得我心急如焚。
01
摊上一个拖拉磨蹭的孩子,真是太闹心了!
儿子今年读六年级,早就有拖拉磨蹭的毛病,做什么都慢悠悠,看得我心急如焚。
能不能快点!上学快迟到了!
吃饭别玩手机,别人都吃完了,一桌人就等你一个!
写一填道空题用半小时?今天的作业你是想写到半夜吗?
每天我都要不停地催、反复地提醒,他才勉强动一下。
马上小升初,学校里的氛围不自觉地紧张了起来,我明显感觉到,他学习更吃力了,相应的,拖延症也更严重了。
逼急了吼他一顿,让他专注一点,他却哭丧着脸说,真烦!不想学了!
真怕他上了初中,走上厌学的道路!
02
眼看着儿子的厌学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我开始上网搜索孩子磨蹭、厌学的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看了不少教育专家的视频和直播课。
也是看了之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孩子拖延磨蹭,不是表象那么简单。
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学习做事拖延磨蹭,往往有两个常见的心理因素。
首先,是反抗父母的包办许多家长(包括我)总忍不住替孩子打点一切:叫起床、整理书包、准备早餐、开车接送上学……
我们误以为这是爱,却无形中夺走了孩子学习自我负责的机会。
结果孩子形成了心理上的惰性:
就算自己没做好,也会有父母帮忙兜底,心安理得的等着被安排。
我原本想的是,“除了学习,其他事我都帮你搞定,你只负责好好读书”。
然而我发现,我越是着急,孩子反而越是慢吞吞。
就像写作业,本来是他的事,在我的日日催促中,却变成了“为我而做”。
“放学就不能先写作业后玩手机吗?”
“写完了自己检查一遍!”
“这都几点了,才写了这么几道题,还在磨蹭!”
儿子曾梗着脖子直言怼我:“本来我想好好写,你一催,我反而不乐意写了!”
心理学中常讲“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自己想做”,外在动机则是“别人要求我做”。
频繁的催促,正在把孩子宝贵的“内在动机”转化为压抑的“外在动机”。
而且催促的时候,我容易语气着急,孩子可能一时服从、听话,放下游戏去学习。
但是内在会积压愤怒、恐惧、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被压抑,但是并不会消失。
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孩子不会直接与父母冲突,而是选择一种隐形的对抗方式——拖拉磨蹭。
《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拖延常常是一个人的独立宣言,一个人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
做事磨蹭,毕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家长不及时介入,引发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意识到,必须要采取行动了。
03
1、认知孩子目前的能力,保持耐心,家长耐受住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会不知不觉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面对问题层出不穷、屡教不改的孩子,家长想压住火气,真的很难。
但冷静下来想想,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孩子,也曾经马虎、拖延、逃避过。
父母退后一步,孩子的“心理肌肉”才能上前一步。
儿子很不喜欢背英语单词,一个单元的单词,他要花很长时间。
过去,我很难理解这一点。
区区几个单词,多花会儿功夫,不就记住了?背不下来,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现在,在观察到儿子背单词的心不在焉行为时,我问他,为什么讨厌背课文。
儿子吞吞吐吐,但我听明白了——
他觉得背单词很枯燥,再加上每次背诵的时候,我都要在旁边盯着他,时不时提问,让他觉得很紧张;
背错了,我又会严肃的指责呵斥他,最后他就更厌恶这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的“督促”反而成了他厌学的推手。
孩子愿意开口说心里话,就是改变的契机。
我郑重地向儿子道了歉,告诉他妈妈之前没有控制好情绪,让他受了委屈。儿子眼睛有点红,却大度地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接着,我上网搜了一些背诵单词的趣味方法,比如词根词缀法、联想记忆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儿子再按方法去记忆,一点也不畏惧逃避了。
在班级,每次儿子的默写都能赢得老师的夸奖,让他信心更足。
过去,是我要逼着管着,儿子磨磨蹭蹭,不愿意背。现在,无需我提醒催促,儿子就主动积极,不逃避磨蹭。
2、明确行为规则,温和而坚定的执行
看着孩子拖拉磨蹭,家长的反应一般都是数落批评。
这些负面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打击和否定,而不是清晰具体的引导。
比如,我们希望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
可能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少看会,别完了,快去写作业!
但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又不自觉了,你又磨蹭了。”
习惯了被否定,孩子会继续逃避在这种循环里,没有改变的动力。
现在,可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指令:
晚饭后可以放松三十分钟,但写作业时间决不能碰手机。
我们也约定好,如果超时,第二天要相应的减少手机使用时间。
之后,我不再反复唠叨,而是用行动说话。
时间一到,我就温和地提醒:“我们约定的时间到了哦。”有时候他会试图讨价还价,
但我坚持原则,语气平静却坚决:“这是我们说好的,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
一开始他有些不适应,甚至会闹情绪。但我没有发火,也不妥协,只是重复我们的约定。
令我意外的是,不到一周,他开始主动遵守时间,甚至偶尔超时,会不好意思地赶紧放下手机。
通过这样清晰而坚定的引导,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做到了,妈妈会认可我;哪怕没做到,妈妈依然相信我下次可以做好。
这种信任,反而激发了他自主管理的意愿。
如今,儿子虽然还不能说完美地管理时间,但他已经逐渐走出磨蹭和被动学习的困境。
他开始尝试自己规划作业和休息,甚至在我偶尔着急想催他的时候,他还会笑着说:“妈妈,别急,我可以自己来。”
我也终于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点亮。
与其不停地催、吼、责备,不如给孩子清晰的规则、耐心的陪伴和真诚的信任。只有把责任还给孩子,他才能真正学会为自己负责。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