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错,他一个人就花掉了价值5万美元的Claude调用额度,硬生生把Anthropic的无限量套餐玩坏,逼得这家美国AI巨头连夜改规则,全世界用户一起被“限速”。
35万人民币,在二三线城市是一套房的首付;
在网红直播间,可以刷1750个“火箭”;
但在重庆男人刘小排眼里,这笔钱只够烧掉一个月的AI token。
没错,他一个人就花掉了价值5万美元的Claude调用额度,硬生生把Anthropic的无限量套餐玩坏,逼得这家美国AI巨头连夜改规则,全世界用户一起被“限速”。
消息一出,AI圈彻底沸腾,有人骂他“蝗虫过境”,有人却佩服他把AI玩成了矿机。
更魔幻的是,这个被群嘲的“败家子”,竟靠AI真做出千万收入,公司只有3个人,没有KPI、没有PPT,却活成了打工人梦里的“理想国”。
他到底是败家式的“token粉碎机”,还是AI时代的商业奇才?
当AI被人玩成了“印钞机”,普通人还有机会吗?
01事情要从8月说起。
Anthropic突然宣布,所有Claude Pro用户必须接受速率限制:每周的使用额度会被重置,不能再无限畅用。
公告里写得体面,“部分用户消耗远超平均水平,为了系统稳定性,不得不限制”。
明眼人都心知肚明,闹出动静的正是刘小排。
原本200美元一个月的Pro套餐,他硬是跑出了5万美元的消耗,足足翻了250倍。
短短30天,他狂刷了146亿个token,换算下来,花出去的钱足够买三辆特斯拉。
这一下,Anthropic彻底坐不住了,只能连夜改代码,把所谓的“无限量”变成限速模式,所有用户一夜之间被迫戴上了“镣铐”。
网友看傻了:“这不是在用Claude写东西,这是在用Claude挖矿啊!”
还有人冷嘲热讽:“一个人把全球用户的羊毛都薅秃了。”
刘小排却一点不慌:“我没违规啊。官方说的是‘无限量’,我只是把无限发挥到了极致。严格来说,我还替Claude做了极限压力测试。”
这话听起来像狡辩,但事实是,他确实没违反字面规则。
问题在于,Anthropic没想到,真的有人能把无限玩成“无底洞”。
于是,一个中国用户硬生生让一家美国AI巨头“改章程”,这本身就成了AI圈的笑谈。
02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刘小排肯定有什么金光闪闪的履历吧?博士?海归?技术大神?
可答案恰恰相反。
2014年,他进了猎豹移动,岗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每天的工作就是写周报、改PPT、填Excel,日子像螺丝钉一样,干的是流水线式的活儿。
混到30岁,他突然有种强烈的挫败感:“再这样卷下去,连重庆的火锅都吃不起。”
于是,他做了个很多人想却不敢的决定:裸辞。
辞职后,他并不是立刻找到什么高大上的创业项目,而是先靠副业“薅羊毛”活了下来。
2021年,他在社群里跟风做无人直播,顺便钻空子薅外卖红包,硬生生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真正的转折是2023年。
当ChatGPT爆火,他意识到一件事:AI正在降低门槛,普通人也能做软件产品。
在过去,一个APP动辄几十万开发成本;而在AI时代,画个原型图,Claude就能写出代码。
这意味着,创业赛道重新洗牌。
过去拼学历、拼人脉,现在拼的是谁更快把AI用起来。
于是,他杀进AI创业赛道,用AI开发AI工具。
03刘小排的赚钱逻辑,说白了六个字:小而美,快迭代。
比如,做游戏和工业设计的人都嫌建模太慢,他就盯上了这个痛点,做了 Fast3D,一句话生成3D模型,让原本需要几百个小时的工作压缩到几分钟;
电商和博主天天要修图,他就上拉我PicMagic,点一下就能批量出图,立刻让小红书和电商卖家爱不释手;
跨境卖家为广告文案抓耳挠腮,他干脆推出 CopyMaster,几秒钟就能生成几十条营销语。
这些产品看似都不惊天动地,但共同点很明确:解决了别人实实在在的痛点。
刘小排自己常说,“别整什么虚的,用户愿意掏钱的东西,才是好产品。”
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刘小排几乎把AI当成了“员工”来用。
他做产品时,没有请设计师,而是随手把界面交给AI生成;写代码时,也不是找人组团队,而是直接让Claude来完成核心开发。
就连日常琐碎的运营和客服,他也不打算招人,而是交给机器人去处理。
过去,一个小公司要维持十几号人才能转起来,而他只靠三个人,再加几台电脑,就能做到同样的事,人力成本几乎为零,产品试错成本也极低。
04用户量上来之后,刘小排的变现方式可以说“土得掉渣”,却出奇好用。
他的逻辑很简单,免费版虽然可以用,但速度慢得要命,你得排队等上一个小时,如果嫌麻烦,想立刻得到结果,就掏9.9美元开通付费。
在传统互联网行业,这种套路早就烂大街了,可一旦放到AI工具里,效果却格外明显。
很多用户宁可花钱,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刘小排笑称:“时间比钱贵,这一点,用户比谁都清楚。”
Fast3D上线三天就回本,如今单月流水早已过百万。
刘小排自己打趣说:“产品本身不需要很花哨,关键是要卡住用户的‘痛点’,让他们觉得花钱是为了买省心、省时间。”
当然,他也没神话自己,半年时间里,他一口气做了三十多个产品,结果八成都失败了。
但他从不为失败纠结:“这不是高考,没人要求你一击必中。只要成功的那20%,就能养活公司。”
这就是他的思路,把产品当概率游戏去玩,用AI把试错成本压到极致。
在别人还犹豫要不要下场的时候,他已经跑了几十次实验,剩下的那几个爆款,就足以撑起千万营收。
042023年,刘小排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字叫 Raphael AI,算上他自己,团队一共才三个人。
这家公司跟传统创业团队完全不同,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打卡制度,更没有周报和PPT。
刘小排定下的规矩很简单,不看背景,不要大厂履历,只要能实打实做出东西,就能留下来。项目怎么做、几点上线,全由员工自己决定,赚到的钱直接分成。
在这样的氛围里,公司半年时间营收就翻了三倍,团队里的几个人很快实现了买车买房的目标。
和这边的“松弛感”相比,大厂的日常就显得格外讽刺:员工被KPI压得透不过气,白天忙着做PPT应付老板,晚上偷偷投简历,周末还得硬着头皮加班。
正因如此,Raphael AI在外界被调侃为“反卷乌托邦”,而在许多打工人眼里,这家公司几乎就是梦中的“理想国”。
刘小排的经历,也许让人觉得“不体面”,也许有些人鄙视他的“抄袭式创新”。
但不可否认,他确实靠AI年入千万,活得比大部分人都滋润。
未来5年,最可怕的不是AI抢饭碗,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
刘小排那句直白的话,也许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提醒:
“AI时代,别当评论家,要当实干家。今天你对AI爱答不理,明天它让你高攀不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