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庆后逝世仅半年,长女宗馥莉就以个人名义向最高法、最高检实名举报,目标直指职工持股会手里24.6%的股权。如果这场举报成功,宗馥莉的持股比例将从29.4%跃升至54%,彻底掌控娃哈哈。这不仅是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接,更可能改写这家饮料巨头的未来。
从AD钙奶到营养快线,娃哈哈的饮料瓶里装着几代人的童年。但这家陪伴国人30多年的企业,如今正被一场股权风波搅动得波澜四起。
宗庆后逝世仅半年,长女宗馥莉就以个人名义向最高法、最高检实名举报,目标直指职工持股会手里24.6%的股权。如果这场举报成功,宗馥莉的持股比例将从29.4%跃升至54%,彻底掌控娃哈哈。这不仅是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交接,更可能改写这家饮料巨头的未来。
要懂这场争议,得从1999年说起。
那年,娃哈哈完成改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杭州上城区国资(文商旅集团)持股46%,宗庆后个人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表面看国资是最大股东,但在实际运营中,宗庆后凭借一手打造的销售网络和爆款产品,牢牢掌握着企业话语权。
那时候,职工持股会更像“大家庭纽带”。24.6%的股权由数百名老员工持有,既是对创业元老的激励,也让大家对企业有了“主人翁”意识。从车间工人到中层干部,不少人靠着股权分红改善了生活,这种“共享式”股权结构,成了娃哈哈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
平静在2018年被打破。
这一年,宗庆后提出“股权优化”:以当时股价三倍的价格,回购职工持股会成员手里的股权。但有个条件——回购后这些股权变成“干股”,员工只能拿分红,不能参与决策,更不能转让。
当时就有老员工不理解:“干股和原来的股权不一样啊,没了表决权,不就成了‘纸上财富’?”但碍于宗庆后的威望,多数人还是签了字。更关键的是,回购完成后,职工持股会的成员名单里,只剩下了宗馥莉一个人。
这步操作当时没掀起大浪,却为今天的争议埋下了伏笔。宗馥莉认为,既然职工持股会只剩自己,那24.6%的股权理应由她继承;但反对声音认为,“干股”改革本身就有瑕疵,股权归属不能这么算。
2024年宗庆后逝世,股权继承成了绕不开的坎。
宗馥莉顺利继承了父亲29.4%的股份,工商变更已经完成。但职工持股会那24.6%的股权,却成了“烫手山芋”——它既不在宗庆后的遗嘱里,也没明确归属于谁,长期处于“冻结”状态。
这直接影响了娃哈哈的决策效率。比如新生产线要不要上、电商渠道要不要扩,都因为股权不清导致迟迟定不下来。宗馥莉在举报材料里说,杭州中院审理进度太慢,还有“地方保护”,所以才向最高法、最高检求助,要求尽快明确股权归属。
她的目标很明确:拿到这24.6%,持股达54%,成为绝对控股的“话事人”。
这场股权之争的走向,取决于三个关键点:
第一,杭州国资的态度。作为持股46%的第一大股东,国资如果支持宗馥莉,事情会顺很多;如果反对,哪怕宗馥莉拿到24.6%,国资+其他潜在力量也能形成制衡。毕竟,娃哈哈是地方重要企业,国资的态度不仅看商业利益,还涉及地方经济布局。
第二,2018年回购是否合法。法院要查两个问题:当年三倍价格回购是否合理?“干股”改革有没有剥夺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判定回购程序有问题,职工持股会的股权可能要重新分配,宗馥莉的计划就会泡汤。
第三,宗馥莉的“香港官司”。除了国内股权争议,她在香港还有信托和继承相关的诉讼。这些官司如果不顺,可能影响她的个人精力和资本实力,即使赢了国内股权案,后续掌控企业也会有麻烦。
如果宗馥莉成功控股,娃哈哈可能迎来三大变化:
1. 战略更“年轻化”。宗馥莉一直想推动品牌升级,比如推出无糖饮料、联名款产品,摆脱“老派”标签。绝对控股后,这些改革可能更快落地
2. 家族色彩更浓。以往国资和职工持股会还能形成制衡,一旦宗馥莉绝对控股,企业决策会更集中,“宗家说了算”的特征会更明显。
3. 与地方的关系可能调整。国资持股比例虽高但话语权下降,娃哈哈与杭州地方的合作模式、资源获取方式,或许会有新变化。
当然,如果她没能拿到股权,娃哈哈可能走向“多方共治”——国资、职工代表、其他股东共同参与决策,企业发展会更求稳,但也可能因决策效率低错失市场机会。
它关乎我们能不能继续买到熟悉的AD钙奶,也关乎一个时代的企业传承样本。从“宗庆后时代”到“后宗庆后时代”,娃哈哈的每一步变化,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老牌企业该如何在家族传承与现代化治理之间找到平衡?
目前,最高法和最高检尚未公布处理结果,但这场争议已经让娃哈哈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你觉得,这家陪伴我们长大的企业,该走向何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新月说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