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届奥运会,同样的对手,相同的结局。东京和巴黎,孙颖莎两次在女单决赛中败给陈梦。尤其是在巴黎周期,她对陈梦保持六连胜的绝对优势,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意外失手。
看见球就恶心。这是巴黎奥运会后孙颖莎最真实的生理反应。站在球台前,她会突然干呕,甚至跑到洗手间呕吐。
两届奥运会,同样的对手,相同的结局。东京和巴黎,孙颖莎两次在女单决赛中败给陈梦。尤其是在巴黎周期,她对陈梦保持六连胜的绝对优势,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意外失手。
奥运失利带来的压抑感笼罩了孙颖莎整整一年。她后来坦言:去年巴黎奥运会结束之后,我内心一直承受着磨难和压抑。当时我就觉得,不管身体还是精神,都已经超过自己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了。
教练邱贻可回忆道,决赛当晚两人绕着场馆走了一圈又一圈,谁都没提比赛,但孙颖莎的失落肉眼可见。有一次凌晨三点,邱贻可甚至发现她独自对着发球机训练。
在孙颖莎最低谷时,主管教练邱贻可扮演了亦师亦父的角色。他仔细分析比赛录像,将决赛慢速播放二十遍,指出孙颖莎在领先时手软的问题。
邱贻可的陪伴方式充满智慧。有一次,他搬来两箱乒乓球说:现在开始,你打丢一个球,我就吃掉一个。看着教练真把球往嘴里塞,孙颖莎又哭又笑地抢回球拍:我打!我好好打!
转机出现在2025年多哈世乒赛。决赛中,孙颖莎在决胜局0-3落后、5-7被追平的劣势下实现惊天逆转,战胜王曼昱成功卫冕。比赛结束后,一向冷静的她罕见地躺倒在地,掩面痛哭。
那场眼泪不是喜悦的宣泄,而是压抑了九个月情绪的释放。孙颖莎坦言:我之所以哭,不是因为我赢了,而是这一次,我终于肯定了自己。
她的心理调节有三个核心策略。首先是呼吸控制法,在每分间隙,她会有意识地调整呼吸节奏。其次是积极自我对话,通过特定的手势和表情给自己正向暗示。第三是分点制胜思维,很少考虑整场比赛的胜负,而是专注于赢得当下的每一分。
如今孙颖莎早已从那个没有教练的小将成长为世界乒坛的绝对一姐,女单排名稳居第一,积分断层领先,手握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多项冠军。
2025年国际奥林匹克日,孙颖莎在《人民日报》撰文努力不会辜负每一个追梦者,道出了她对个人成长与体育精神的深刻感悟。她成为教育领域的精神符号,多所高校在毕业典礼引用其故事。
孙颖莎精神已成为时代青年的价值标杆,她以胸前国旗大于身后姓名的担当、纵踩淤泥,心向光明的韧性,肩负起从追逐光到成为光的使命。
洛杉矶奥运会已在她视野之内。这不会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前方还有更多挑战。教练组也为她调整策略,减少兼项、专注单打,力求补全大满贯的最后一块拼图。
来源:西装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