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进行时 | “毛南苗韵”实践团:指尖传承非遗,青春对话匠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20:56 1

摘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战略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响应“文化自信自强”和“乡村振兴”号召,组织学生奔赴贵州省平塘县开展社会实践。平塘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毛南族、苗族非遗资源,近年来通过“非遗+产业”模式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

指 尖传承非遗

青春对 话匠心

“毛南苗韵”实践队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战略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响应“文化自信自强”和“乡村振兴”号召,组织学生奔赴贵州省平塘县开展社会实践。平塘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毛南族、苗族非遗资源,近年来通过“非遗+产业”模式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2025年8月18日至24日,我校六名跨专业学生组成实践团队,实践队奔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深入毛南族与苗族村寨,开展为期七天的以“非遗传承与青年责任”为主题的文化实践学习活动。队员们通过亲手体验毛南布艺与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在经纬交织间感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针线穿梭中思考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路径。

毛南苗韵实践团由黄凯兰老师指导,团队成员有王子凝,燕子涵,艾晋丞,詹妤涵,王丽秋,赵雅琴。

PART.01

初探毛南

蓝白之间的技艺启蒙

实践前半段,团队走进平塘县毛南族非遗传承工坊,在毛南布艺传承人石金莲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毛南刺绣、蜡染、织布等传统技艺。从一针一线绣制书签,到一刀一蜡绘制纹样,再到一脚一踏板操作织机,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手工的温度与难度

“毛南苗韵”实践队

石金莲老师在交流中坦言:“手工的东西太磨时间,现在做东西是需要变现的。”她指出,毛南布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年轻人在传承中获得经济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传承。

同学们也意识到

非遗不仅是“手艺”

更是“生计”

唯有打通创作与市场之间的通道

传统技艺才能真正“活”下去

蜡染成果

刺绣成果

小工艺品

PART.02

再悟苗韵

穿在身上的史书

跟龙素妹老师学习刺绣

实践后半程,团队转至平塘县大塘镇水沟村,跟随苗族服饰传承人龙素妹老师学习苗绣、织腰带、编发绳等工艺。龙老师向大家展示了苗族盛装的文化内涵:“我们苗族人没有文字,所以把历史绣在了衣服上。”每一处纹样——蕨菜叶、狗牙纹、迁徙路线——都是民族的记忆符号。

实践活动

同学们还亲自穿上苗族盛装,体验了“穿在身上的史诗”所带来的震撼。龙老师在一旁讲解:“一套盛装,往往是母亲从女儿年少时开始绣,直到出嫁才完成。”这种以服饰为载体的情感传递与文化延续,让队员们深受触动。

PART.03

对话传承人

在坚守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在与两位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同学们了解到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可能。石金莲老师强调“质量是关键”,她通过设计团队与市场对接,将传统布艺转化为文创产品,远销国内外;龙素妹老师则尝试将苗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与配饰,吸引年轻人关注。

"毛南苗韵"

实践队

两位传承人都认为,创新不能脱离传统本质,要在文化表达、工艺精细度和实用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她们也呼吁更多年轻人通过体验课、研学活动等方式接触非遗,“从接触到热爱,从了解到传承”。

PART.04

再悟苗韵

穿在身上的史书

实践结束后,队员们不仅带回了亲手制作的刺绣书签、蜡染布、编织腰带等作品,更带回了对非遗传承的深刻思考。

王子凝

YOUNG

蘸蜡染布、执针刺绣,指尖触到棉布纹路时,我才懂非遗从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传承人掌心的温度。向毛南族传承人学蜡染、织布,向苗族传承人学刺绣与手编腰带、发绳,经纬交错间,满是民族文化的密码。在反复拆解重编腰带的过程中,我们看清了非遗传承的困境 —— 耗时的老手艺难敌快节奏。但当我们制作的实践推送、视频收获点赞与好评,我忽然明白,大学生应做 “非遗转译者”,用年轻视角与传播方式,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詹妤涵

YOUNG

在屏幕之外,我以云端为桥、笔墨为信,串联起毛南族蓝白交织的文化密码。整理纹样图片、撰写推送宣传——每一次点击与传递,都仿佛以指尖轻触远方匠人温热的蜡刀。当那些绣着山云日月的故事通过网络抵达千万双眼眸,我忽然懂得:传承未必总要面对面,却一定要心贴心。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在数字经纬中触摸到了民族技艺的心跳,亦将蓝染的深邃与刺绣的细腻,织成了自己青春里最诗意的一章。

燕子涵

YOUNG

这次假期走进毛南族、苗族的文化之旅,让我收获满满。亲手尝试蜡染、织布与苗绣,指尖触碰的不只是织物,更是千年匠心。穿上喜鹊鸟服饰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传统服饰承载的美好寓意。这些非遗技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我愿做文化传承的小小使者,让更多人领略它们的魅力。

王丽秋

YOUNG

亲身体验毛南族的蜡染与手工艺制作,指尖轻抚苗族刺绣的细腻纹路,当我终于穿上苗族繁复精美的盛装时,才真切体会到制作一件传统服饰、传承一门古老技艺背后所承载的分量。也正是在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了石老师与龙老师为何如此坚定地守护与传递这份民族文化的火种。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段深刻的文化觉醒与心灵共鸣。

赵雅琴

YOUNG

当针线穿过布帛,我们与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当蜡刀勾勒纹样,我们与炽热的民族灵魂共鸣。非遗技艺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代代人的坚定传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古老手工艺的发展正在面临挑战,而正因如此,每一双愿意拿起针线的手都显得弥足珍贵。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愿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深山的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传统文明重新绽放光芒。

作为来自新能源,控计,人文等专业的学生,队员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助力非遗传播——无论是通过数字推广、产品创新还是资源整合,他们都希望能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结语:织线未来,传承在青春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学习,更是一场文化的洗礼和责任的觉醒。华北电力大学的同学们用指尖触摸文化,用心灵对话传承,在贵州平塘的青山绿水间,绘制出一幅青春与非遗共生的温暖画卷。他们相信,只要有人继续编织、继续绣制、继续传颂,这些穿越时空的纹样与技艺,就一定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