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山涧里,落花跟着流水飘远还带着香;傍晚江面上,大雪裹着渔翁的小船慢慢漂——古人好像总能从日常的花草山水里,揪出那些能戳中人心的瞬间,把对日子的琢磨、对烦心事的看淡,写成一句句带劲儿的诗。这些诗不像李白、杜甫的名句那样人尽皆知,倒像山里没人管的兰花,不显眼,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
分享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古诗全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赏析感悟
刘眘虚这首《阙题》,读着就跟喝了口山泉水似的,浑身凉快。开头没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写“白云”和“青溪”:山路一直通到白云飘着的地方,好像跟天连一块儿了;春天的劲儿跟着青溪慢慢流,没个尽头。这“尽”和“长”对着看,不光写出山多大、春天多绵长,更透着一股没人催的悠闲——不用赶时间,不用凑热闹,往这儿一站,心就松下来了。接着“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把春天的软劲儿写活了。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花雨,也不是哗啦啦的急流,就是偶尔掉片花瓣,跟着溪水慢慢漂,连香味儿都跟着水慢悠悠散开。这种“偶尔”的巧劲儿,“慢慢”的闲劲儿,没一点刻意,全是自然的意思。诗人说不定就坐在溪边,看着花瓣漂远,闻着味儿飘过来,心里没别的念想——花开了就看,花落了就随它去,流水带香是缘分,不带也不恼。这份不盯着“要”或者“不要”的心态,就是豁达的开始。后来视线转到房子上:“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柴门虚掩着,对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没车马吵;柳树丛里头,藏着间读书的小屋子,离那些家长里短、功名利禄远着呢。这个“闲”字最妙,门闲,心更闲——不盼着谁来串门,也不羡慕别人的热闹,就想在柳荫下看看书,跟山待在一块儿。最后一句“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把这份闲落到了实处:就算大太阳照着,柳荫里的光还是柔柔和和的,洒在衣服上,也落在心里,把那些急脾气、烦心事全滤没了。这首诗没喊着“我喜欢隐居”,可字里行间全是这份自在。诗人不是躲着过日子,是真愿意这么活——跟白云做伴,跟青溪聊天,看着落花流水知道日子在走,在柳下书堂里把心沉下来。这种“跟着自然走”的踏实,就是对日子最真的喜欢:不抢不赶,守着自己的小天地,就够舒心了。古诗全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赏析感悟
戴叔伦这首《苏溪亭》,比《阙题》多了点小怅惘,可怅惘完了又能顺过来,像刚下过小雨的院子,潮乎乎的,却透着干净。开头“苏溪亭上草漫漫”,就“漫漫”俩字,把苏溪亭的安静写出来了——春草没人管,长得乱七八糟的,都快爬到亭子里了,看着野,却藏着日子慢慢过的意思。接着问“谁倚东风十二阑”,把人拉进画面里:东风吹着,是谁靠着栏杆,望着远处发呆呢?没说答案,倒让这份等的样子更显眼,也让诗里多了点小迷茫。“燕子不归春事晚”,算是给这份等了个说法,也透着点对日子的小感慨。燕子是春天的信使,现在燕子没回来,春天都快过完了,盼着的人没等着,心里肯定有点空落落的。这儿的“燕子”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朋友,不管是谁,“没回来”的遗憾是真的。可诗人没揪着这份遗憾不放,转头写“一汀烟雨杏花寒”——江面上全是蒙蒙的雨雾,岸边的杏花在凉风中开着,没春天那么热热闹闹,却有股清清爽爽的劲儿。这份“寒”,既是暮春的凉,也是心里的一点点空,可诗人没抱怨这份凉,就安安静静把这烟雨杏花画了出来。等不到人的怅惘、春天要走的可惜,都在这雾蒙蒙的景里慢慢化了——日子本来就不是啥都能顺心意的,就像春天总会走,燕子未必回来,可烟雨有烟雨的朦胧,寒杏有寒杏的好看。接受这份“不圆满”,就是对日子最软的善待。诗里的“淡然”,不是没情绪,是闹完情绪还能看见好——就算等不着人,就算春天要走,烟雨杏花还是值得看的,这份不钻牛角尖的劲儿,就是豁达的底子。古诗全文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赏析感悟
王安石写诗,平常带着点当官的深琢磨,可这首《钟山即事》,把那些官场的事儿全抖掉了,只剩一份闲和敞亮,像喝了杯淡茶,刚喝没味儿,越品越舒服。开头“涧水无声绕竹流”,没写溪水多急、竹子多密,就“无声”俩字,把山里的静写透了——溪水绕着竹子慢慢流,轻得连声音都快听不见,这份静不是死气沉沉的,是能让人沉下心的安稳。接着“竹西花草弄春柔”,笔锋一转,添了点活气:竹子西边的花草,在春风里晃来晃去,软乎乎的,跟春天闹着玩似的。这个“弄”字太妙了,把花草写活了,也让这份静里多了点小灵动,不闷得慌。后来“茅檐相对坐终日”,把诗人自己放进景里了:对着简陋的茅屋檐,坐了一整天,没跟人聊天,也没啥事儿要忙,就这么坐着,跟山、水、竹子待在一块儿。“终日”俩字,能看出诗人多投入——不是坐一会儿就走,是真把自己融进这儿了,好像要跟这自然长成一块儿似的。最后一句“一鸟不鸣山更幽”,是这首诗最妙的地方,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思。一般人都说“有鸟叫山更静”,用热闹衬安静,可王安石偏说“没鸟叫山更静”——没了鸟叫的打扰,山的静才更纯粹,心里也更踏实。这首诗背后,藏着王安石当官不顺的事儿——变法没成,官也当得不痛快,那些朝堂上的吵吵闹闹、勾心斗角,早把他累着了。可当他坐在钟山的茅檐下,看着溪水绕竹,看着花草晃悠,慢慢就把那些执念放下了。“一鸟不鸣山更幽”,不只是写眼前的景,更是写心里的状态:外面的热闹都停了,心里的烦心事也没了,这份“静”才是真的敞亮——不被名声牵着走,不被输赢绊着脚,就守着这茅檐、这竹林,心里就自在了。这份“放下后的踏实”,不是躲着不干了,是见过大场面后明白的道理:有些事强求不来,不如回自然里找找自己,这份不被外头事儿勾着的劲儿,就是豁达的真本事。古诗全文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赏析感悟
唐温如没留下多少诗,可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是真绝,不像别的闲诗光写景,它把对日子走得快的感慨,和梦里的浪漫揉在一块儿,像夜里躺在船上看星星,有点凉,却特别美。开头“西风吹老洞庭波”,就一句,把秋天的萧索和日子的无情写得让人心里一紧——秋风刮过洞庭湖,不光吹起浪,还把湖水“吹老”了,好像这湖也跟着秋风,从年轻变沧桑了。这份“老”,不光是湖的样子变了,更是诗人觉得日子走得太快,有点舍不得。“一夜湘君白发多”,把这份舍不得写得更重了。湘君是传说里湘水的女神,本来该永远年轻,可在这秋风里,一晚上就长出满头白头发。诗人用神仙的“白发”,说日子走得太快,快得让人没办法,这份对岁月的无奈,一看就懂。可就在这份无奈里,诗人话头一转,写出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绝了的话——喝多了之后,分不清天上的星星和水里的影子,只觉得自己的小船好像飘在星星堆里,一船的好梦,都跟这亮闪闪的星河裹在一块儿了。这份“醉”,不是借酒浇愁耍酒疯,是暂时把烦心事放一边的通透——清醒的时候总想着日子走得快,愁得慌,不如喝杯酒,在醉意里跟星星待一会儿,让好梦把愁事儿赶跑。诗人没抱怨日子无情,反倒把对岁月的接纳,变成了一场浪漫的星河梦。这份“浪漫和豁达”,不是看不见麻烦,是知道麻烦之外还有好东西——就算秋风能“吹老”洞庭湖,能让湘君长白发,可星星还亮着,好梦还在,这份不被日子打败的劲儿,就是豁达的灵气。古诗全文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感悟
陈孚这首《江天暮雪》,围着“雪”写,画出了一幅又大又静的江天雪景图,诗里的渔翁,把“跟着自然走”的心思做到了头,像用毛笔随便画了几笔,简单,可意思全在里头。开头“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把雪下得大的样子写活了——天上的雪跟白玉花瓣似的,呼呼往下飘,江里的小洲全被雪盖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水、哪儿是洲。“卷”字写出雪下得猛,“浩浩”写出雪盖得广,一开头就造出了天地间全是雪的大场面,让人觉得自己特小,也特清静。“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更把雪景的静和白写透了——大雁早飞南方去了,连个影子都没有;上千座山崖在傍晚被雪盖着,亮得跟天亮了似的。这份“傍晚像天亮”的错觉,不光是雪反光的缘故,更透着心里的亮堂:天地间全是雪的白,没一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心里也跟着干净了,就算天快黑了,也跟天亮时一样敞亮。后来“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把目光聚到雪地里的渔翁身上:天太冷,渔翁想回家,可忘了回巴陵的路。这份“忘了”,不是慌里慌张的,是挺坦然的——既然找不着路,就不找了,让小船顺着水漂呗。“坐睡船自流”,就是渔翁的选择:坐在船上,安安稳稳睡一觉,不管小船往哪儿漂,不刻意控方向,也不愁啥时候能到家。最后一句“云深一蓑小”,把画面定在了最让人舒服的瞬间:云层深处,穿蓑衣的渔翁就那么一点小,好像跟江天雪景融成一块儿了,分不清哪儿是渔翁,哪儿是雪。这首诗里的“静”,从头到尾都在——雪落没声音,大雁没影子,渔翁不说话,连小船漂着都慢腾腾的。渔翁“忘了巴陵道”,不是糊涂,是真明白事儿:日子里总有管不了的事,就像找不着路的小船,与其着急上火,不如顺着来,让自然带着走。这份“淡泊安静”,不是不努力,是知道啥时候该放手——雪再冷,船上睡觉也能安稳;路再迷,江天雪景也好看,这份不跟自然较劲、只跟自然一块儿过的劲儿,就是豁达的顶顶好的样子。来源: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