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不标注?9月起最高罚100万!《AI标识办法》即将生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8 18:00 1

摘要:即将在9月1日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AI标识办法》),将彻底改变内容创作的法律规则——不标注“AI生成”,最高罚款100万元。

即将在9月1日生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AI标识办法》),将彻底改变内容创作的法律规则——不标注“AI生成”,最高罚款100万元。

《AI标识办法》由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版权局联合发布,核心要求可概括为 “三重标识义务”:

1. 显性标识:必须“看得见”

文字/图片:需在显著位置标注“AI生成”或“人工智能合成”字样(如文章结尾、图片水印);

音频/视频:开头需有语音或文字声明(例如:“本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

法律风险点:仅在角落用小字标注可能被认定为“未显著标识”,面临行政处罚。

2. 隐性标识:必须“查得到”

所有AI内容需嵌入不可见的元数据,包含:

生成工具名称及版本

内容生成时间

创作者/企业数字签名

律师解读:这相当于给AI内容办“电子身份证”,一旦涉侵权、造假,可快速溯源追责。

3. 特殊场景:必须“管得住”

深度合成(如换脸、仿声):需双重提示+用户单独授权;

专业领域(如医疗、法律):必须标注“内容未经人工审核,仅供参考”。

根据《办法》第22条,违规行为将面临阶梯式处罚:

违规情形 处罚标准 法律依据

未标注“AI生成” 限期改正,最高罚款10万元 《办法》第22条第1款

伪造/篡改AI标识 没收违法所得,罚款50万元 《网络安全法》第24条

传播未标识的违法AI内容 吊销许可,罚款100万元 《刑法》第286条之一

真实判例警示:

上海某MCN机构用AI生成“律师解读”视频未标注,被用户起诉误导消费,法院判赔26万元

新规明确要求平台承担“双重审核义务”:

1. 事前审核:

上线AI内容检测系统,自动拦截未标识内容;

对金融、医疗等高风险领域内容实施人工复核。

合规成本:头部平台预计年投入超5000万元。

2. 事后追责:

用户举报未标识AI内容,平台需24小时内处理;

若因审核疏漏造成损害,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例:某平台因未及时下架虚假AI养生视频,与发布者共同赔偿用户医疗费12万元。

✅ 必须做

1. 标注双保险:

文字内容:结尾加粗“⚡本文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视频:角标水印+语音声明(时长≥1秒)。

2. 留存证据链:

保存AI生成日志、元数据文件至少3年;

商业用途需签订《AI内容授权协议》。

3. 定期合规自查:

使用第三方检测工具(如“深度识谣”)扫描历史内容;

高风险内容提交法务复核。

⛔ 禁止做

1. 不要碰瓷真人:

禁用“本人亲测”“真实经历”等话术包装AI内容;

2. 不要规避标识:

哪怕仅用AI润色一句话,也需标注;

3. 不要轻信平台工具:

部分平台“自动标注”功能有漏洞,需手动二次确认。

1. 取证四步法:

截图/录屏违规内容 → 保存链接 → 记录发布时间 → 用检测工具(如AI Detector)验证;

2. 举报双通道:

线上:通过“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官网提交(需附证据包);

线下:向当地网信部门递交书面材料(15日内必须受理)。

3. 索赔路径:

若因未标识AI内容遭受损失,可主张3倍惩罚性赔偿(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

毕竟不管是头条还是各大平台中都会有的情况,就是很多人利用AI洗稿,甚至比原创还要火,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一定也相当恼火。

所以规则的存在其实更有助于大家,更能保护我们自媒体原创作者的权益。

毕竟AI从去年九月的时候就已经冲击了各大自媒体平台了,现在才出规定。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儿。

最后:本文由AI生成,仅供参考

来源:风雨点子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