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工作者热议“科普月”|以专业之力播撒科学种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22:37 1

摘要:8月28日,2025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在省科技馆隆重举行。这场将“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的科普盛宴,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活动期间,省首席科普专家、省科学院化学所高级工程师陈继红,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普中心副主任王彦晨,两位深耕科普领域

8月28日,2025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在省科技馆隆重举行。这场将“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的科普盛宴,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活动期间,省首席科普专家、省科学院化学所高级工程师陈继红,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普中心副主任王彦晨,两位深耕科普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畅谈了对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思考与期待。

从“日”到“月”:科普实现战略性跃升

“科普日到科普月,不只是时间的延伸,更是体制、机制与理念的战略性跃升。”谈及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意义,陈继红深有感触。过去的科普日更像一场“仪式”,活动短暂如“蜻蜓点水”,即便她带着“大象牙膏”“液氮魔术”等趣味化学实验走进校园,孩子们的欢呼雀跃也可能随时间淡忘。而一个月的沉浸式科普,能让科学真正融入生活——14天可养成习惯,30天的持续引导,足以让“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让他们成长为“用科学、讲科学”的新一代。

▲王彦晨在做科普演讲

王彦晨则从技术传播视角补充:“科普月是前沿技术走出实验室的桥梁。”在柔性电子领域,“玻璃发电”曾是科幻场景,如今通过科普月的讲解,大众不仅知道玻璃能当透光载体,还能成为能源接口;农民也能了解“玻璃大棚可自给能源,建筑幕墙能节能减排”。这些科普活动为先进技术的落地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夯实了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了“中原力量”。

破界与创新:让科普越来越“接地气”

多年深耕科普一线,陈继红与王彦晨都在探索“让科技变易懂”的路径。为了让青少年轻松理解化学知识,陈继红把专业术语“翻译”成生活语言:“水污染”说成“水生病了”,“水循环”比作“水滴的旅行”,“双氧水分解”解释为“暴脾气的氧气离家出走”,再搭配PPT动画与实验演示,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科学并不陌生”。7年来,她记不清跑过多少所学校,但孩子们每次看到“彩虹出没”“花青素奇遇记”实验时的惊喜,都让她坚信“科普与科研能形成闭环”。

王彦晨则通过科普作品创新传播方式。他参与创作的作品获河南省第三届科普微视频科普短剧科幻作品大赛一等奖,这份荣誉让他更加坚定了“讲好科学故事”的决心。“要沉下心做好事,把技术讲透、把科普做扎实。”他认为,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柔性电子等前沿技术真正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未来可期:扎根一线,持续传递科学力量

▲陈继红参加河南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

谈及未来科普计划,两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方向清晰而坚定。陈继红打算继续扎根一线,带领团队打通科研与科普的“鸿沟”——把实验室里的科研现象、科学常识,转化为公众能懂、能用的科普内容。她还计划开发更多新实验、创新展演形式,同时撰写科普文章、拍摄短视频,让科技不再是“实验室专属”,而是成为全民素养的一部分。

“下一步要聚焦技术落地,让科普为产业赋能。”王彦晨的规划紧扣专业领域,他希望通过更扎实的科普,让柔性电子技术被更多人理解,推动其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场景的应用,真正实现“科技服务社会”的目标。

从化学实验室到柔性电子研发中心,从校园课堂到科普直播间,陈继红与王彦晨的实践,正是河南科普工作者的缩影。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科技工作者正用专业与热情,让科学之光点亮中原大地,为河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创新根基。

来源:河南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