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佩奇觉得,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舞台上,徐翔的故事始终带着强烈的传奇与争议色彩——有人称他“中国股神”,有人唤他“东方索罗斯”,但更深刻的标签,是宁波解放南路“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他用3万本金闯入股市,19岁赚得300万,25岁资产破亿,不到40岁身家达200亿
从3万到200亿再到归零:“舵主”徐翔的资本市场沉浮录与佩奇的思考
佩奇觉得,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舞台上,徐翔的故事始终带着强烈的传奇与争议色彩——有人称他“中国股神”,有人唤他“东方索罗斯”,但更深刻的标签,是宁波解放南路“涨停板敢死队”总舵主。他用3万本金闯入股市,19岁赚得300万,25岁资产破亿,不到40岁身家达200亿,却在2015年股灾后期因“砸盘”获利,最终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被带走。这段经历的核心矛盾,在于**“市场能力与规则边界的冲突”**,这也是佩奇认为解读徐翔故事最关键的切入点。
1977年,徐翔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靠烟酒商店谋生。他成绩平平,却痴迷阅读商业领袖传记,早早得出结论:想阶层跨越,要么像比尔·盖茨般推动公司上市,要么像巴菲特般借股市积累财富,他果断选择后者。17岁时,他放弃高考,把母亲给的3万积蓄全投入股市。佩奇注意到,徐翔早期的关键特质是**“明确的目标感与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多数人按部就班升学就业的年纪,他敢于押注资本市场,这种“早立志、敢行动”的特质,为他后续的快速成长埋下伏笔。
90年代的A股没有涨跌停限制,庄家主导市场,散户如同待宰的韭菜,徐翔很快亏光了3万本金。但他没认输,白天泡在交易所盯盘,晚上陪表哥开出租攒钱;一年后,他说服表哥卖掉出租车凑齐10万重回股市,却在三个月内亏掉大半。这次失利让他心态崩溃,却也让他看清核心问题:“不懂市场规律的盲目操作,注定失败”。佩奇认为,这段低谷是徐翔的重要转折点——他没有继续“赌运气”,而是关在家中三个月,手绘3000多张K线图,从数据中寻找市场节奏,这种“从失败中复盘、用理性替代冲动”的态度,是他后续形成交易体系的基础。
1996年,A股推出涨跌停制度,多数人因规则变化感到恐慌,徐翔却从中看到机会。他打磨出“涨停板战法”,核心是**“追涨快、砸盘准、不拖泥带水”;1996-1997年牛市,他靠这套战法重仓四川长虹等标的,账户从3万涨到300多万,20岁初尝资金快速放大的滋味;1999年“519行情”,他重仓有线电视网概念股,资产飙至2000万。佩奇觉得,徐翔的过人之处在于“对规则变化的敏感度与快速适配能力”**——别人被新规则束缚时,他能迅速找到规则下的盈利逻辑,这种“顺势而为”的灵活性,是早期游资的核心竞争力。
2000年,徐翔与宁波老伙计组建“涨停板敢死队”,用“集中资金拉涨停、制造抢筹假象后高位出货”的模式操作,“一字断魂刀”的手法让庄家与散户都倍感忌惮。2003年,《中国证券报》头版报道这支队伍,宁波解放南路声名鹊起,“舵主”的称号也正式落在徐翔头上。他的交易风格极其鲜明:“要么满仓、要么空仓;三天不涨必走,跌10%无条件止损,从不补仓”。佩奇认为,这套风格的关键是**“极致的纪律性”**——多数散户亏损的根源是“贪心扛单”或“恐惧割肉”,而徐翔能严格执行交易规则,这让他在短线博弈中持续盈利,最终从10万滚到上亿;25岁时,宁波的市场已无法满足他的野心,他带着这套打法进军上海,踏入中国资本的核心战场。
2009年,徐翔成立泽熙投资,这是他从“游资”向“机构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不再局限于短线炒作,而是布局产业链,通过“提前潜伏、绑定大股东、制造利好拉升股价、高位出货”的完整流程盈利,重庆啤酒便是典型案例。2011年,重庆啤酒因乙肝疫苗研发失败,股价连续11个跌停,徐翔在24元、20元两度满仓抄底3000万股,一个月后股价反弹至35元,单只股票就赚得9亿元;恒星科技、康得新等标的在他手中也均有暴涨表现。2010-2015年,泽熙旗下5只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217%,最大回撤仅15%,管理资金超280亿,“徐翔概念股”成为市场热点,只要与他沾边,股民便蜂拥而入。佩奇分析,这一阶段徐翔的核心优势是**“从‘赚交易的钱’到‘赚产业逻辑的钱’的认知升级”**——他不再依赖短期市场情绪,而是通过研究产业链与公司基本面寻找机会,这种转型让他的盈利模式更稳定、规模更大。
2014年牛市启动,A股从2400点一路涨至5178点,股民陷入狂欢时,徐翔却选择清仓离场。他曾说“看数据、看筹码,更看人性”,深知**“真正的风险不是跌势,而是人类的疯狂”**,要活下去,必须在所有人贪婪时抽身。佩奇非常认同这一判断:市场泡沫期,多数人被盈利冲昏头脑,而徐翔能保持理性,这种“逆人性的冷静”是顶级投资者的核心素质——他不是在预测崩盘,而是从数据与情绪中察觉到市场已偏离合理轨道。
2015年6月15日,A股断崖式下跌,两个月内跌幅达45%。7月初,官方邀请徐翔参与救市,13位顶级私募大佬联合发表救市声明,希望他表态护盘,却被他拒绝。他认为“市场不会因为情怀停下暴跌的脚步,暴跌也是机会”,还引用索罗斯的观点称“金融市场本质是混乱的,受人类情绪与误判驱动,我的策略是利用混乱,而非试图让它有序”。佩奇觉得,这里恰恰暴露了徐翔的核心局限:“只懂市场规律,却忽视了资本市场的社会属性与规则边界”——在特殊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行为不仅关乎个人盈利,更需兼顾市场稳定,而他对“规则与责任”的漠视,为后续的结局埋下隐患。
2015年7月9日,徐翔判断市场见底,动用150亿资金全仓抄底;不久后,国家队千亿资金入市救市,A股连续三天千股涨停,他账面浮盈30亿。但他并未收手,7月22日再度砸盘,引发跟风抛售,从5000点到2800点的波动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准抄底与逃顶”。这一年,他的资产突破200亿,泽熙基金净值涨幅达168%,在全国1649只基金中排名第一。佩奇认为,这次操作将徐翔的**“市场洞察力与投机性”** 推向极致——他能精准捕捉市场拐点,却也在“规则红线”边缘反复试探,最终让“盈利”变成了“风险”。
2015年11月1日,宁波交警专门封锁杭州湾跨海大桥半小时,徐翔被带走,一身白色阿玛尼大衣的照片传遍全网。2017年,法院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判处他有期徒刑5年6个月,罚金110亿,没收资产93亿。他缴清了罚款,却失去了更多:婚姻破裂、朋友离散,终身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即便在他入狱当天,与他相关的股票依然涨停,足见其当年的市场影响力。佩奇觉得,徐翔的结局印证了一个核心道理:“资本市场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懂‘市场逻辑’不懂‘规则逻辑’,终将付出代价”——他能在市场博弈中战胜对手,却没能在“规则框架”内守住自己。
徐翔曾说“时代比个人重要”,早期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让游资成为“时代宠儿”,但随着规则完善,那个时代终究落幕。从3万到200亿,他用22年实现70万倍资产增值,有人赞他“天才”,有人骂他“赌徒”。佩奇认为,徐翔的故事不该简单用“对错”评判,而应作为一面镜子:它既展现了“明确目标、理性复盘、敏锐应变”对投资的重要性,也警示着“敬畏规则、兼顾责任”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市场从不讲情怀,却永远受规则约束——赢了市场却输了规则,终究是一场空。
来源:佩奇红烧肉猪脚饭呼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