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重境界

360影视 2024-11-21 11:30 5

摘要: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日趋成熟的学科,一直承载着传承文化、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晓锋在《传媒观察》第11期刊文认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文化逻辑、国际逻辑的视角赓续学脉渊源,从认识

编者按: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日趋成熟的学科,一直承载着传承文化、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处处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晓锋在《传媒观察》第11期刊文认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文化逻辑、国际逻辑的视角赓续学脉渊源,从认识论、功能论、方法论的层面探究学理体系,从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维度创立学派。新闻传播学界需要有“续学脉”的历史责任,“究学理”的理论自觉,“立学派”的主体担当。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论述,不仅为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深刻内涵。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这一思想不仅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科学的行动蓝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文脉、文明、文化”的深刻论述,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撑。具体而言,这一论述启示我们应从“学脉”(学术脉络的梳理与继承)、“学理”(学术理论的创新与深化)、“学派”(学术流派的培育与形成)三个维度出发,系统而深入地推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工作,以期在全球学术版图中占据更加突出的位置。

追寻历史传统,赓续学脉之源

学脉是学科之基、学术之源、知识之根,对于任何学科和知识体系的建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中国新闻学在西学东渐和本土实践中成长起来,历经百年沧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致力于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应当秉持价值、文明和国际三大逻辑,以价值逻辑为引领,以文明逻辑为支撑,以国际逻辑为延展,方能逐步构建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一)价值逻辑:追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探索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和新闻传播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引领。

一方面,深入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遗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学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需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内涵,系统梳理其核心理念、思想精髓、价值原则与基本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系统追寻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红色血脉。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土壤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从革命时期的“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到建设时期的“党报中心说”“典型报道”,到改革时期的“舆论引导”“正面宣传”“三贴近”方针等,再到新时代的“党媒姓党”“党性人民性相统一”思想,均是历史探索的重要内容,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核心内容和独特优势。梳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红色血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转化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关键资源,既要坚守传统,也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本土实践成果得以保护和发展。

(二)文明逻辑:挖掘中华文脉底蕴中的思想精髓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回望历史,从中华文明中把握历史根基,从人类宝贵思想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和滋养思想体系。

一方面,搜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丰厚传播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了深厚的思想智慧与学术底蕴。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回到中国语境,植根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之中。通过挖掘中国古代的新闻思想和传播理念,追溯其历史脉络,理解其内在逻辑,以知来处、明去处,继而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的传播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对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见解,并探究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潜在价值。这些传统传播思想资源,既能够启迪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之路,也有利于在中西学术对话中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梳理中国新闻业流变中积累的新闻观念。自古以来,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政治紧密相连,其本质属性是服务政治统治,所形成的政治价值、工具性、权威、秩序和可控性等价值取向,不仅构成了中国现代新闻事业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也对中国特色新闻话语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西方新闻传播理念的引入及其本土化过程,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前的数字新闻时代,新闻学者们也在反思新闻学经典概念和理论的时代价值,并尝试在新闻实践中创新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传统传播思想及新闻舆论经验中蕴含的智慧,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历史镜鉴。

(三)国际逻辑:融汇世界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学术精粹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融通中外的国际逻辑成为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

一方面,积极借鉴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传播学成果。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与制度框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了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继续秉持开放学习的态度,深入挖掘并有效吸收国际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先进理念、前沿理论及实践模式,特别是那些在智能传播、数字新闻、媒介融合、危机沟通、跨文化传播、平台治理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国际参照与启示。

另一方面,批判性审视与选择性摒弃西方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与观念。从历史方位看,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基于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西方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避免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判断,对西方新闻传播学中的文化偏见、意识形态色彩以及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的抽象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西方新闻传播观念在中国的引介、调适、发展过程中,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界采取了以我为主、兼容并包的探索态度。这不仅展现了中国新闻传播学人的独立思考、学术自信和科学态度,也为进一步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方法指引。

从历史维度厘清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探讨学科的学术史、研究史、实践史、话语史,赓续学科发展的“学脉”,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出发点。

立足中国国情,探究学理之论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学理体系的探究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学术理论的创新与深化,更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步骤。

(一)认识论:立足实践,回到实践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筑,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此作为理论创新与知识发展的源泉,提升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性。作为一门具有鲜明应用特征的学科,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更需坚持实践论,遵循“立足实践,回到实践”的指导原则。

首先是“立足实践”,即在新闻传播的丰富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规律和理论观点。“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有立足中国实践,回应新闻实践,才能将丰富多彩的新闻传播实践转化为学理性的概念,助力新闻传播学深耕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建构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伴相随,中国新闻业的探索者、改革者、领航者在伟大的实践中,为新闻传播学注入了丰厚的思想积淀和理论创新资源。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理体系的建构,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新闻改革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及至新时代,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既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总体部署,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实践指向的具体体现。

其次是“回到实践”,即将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的检验与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强调理论成果的应用价值,即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应能够指导新闻传播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基于中国国情和新闻实践总结出来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应该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解决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引领新闻传播实践的方向。从此意义而言,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使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战略选择。

(二)功能论:对话学科,发展学科

功能论视角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的对话过程,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对话学科和发展学科,不仅能够拓宽研究视野,还能深化学科内涵,最终实现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独立创新。

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首先要与其它学科进行深入的对话。这意味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新闻传播学能够引入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范畴。这种对话有助于新闻传播学在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提升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然而,对话学科只是手段,发展学科才是最终目标。在与多学科知识互联的同时,必须明确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理论,保持学科的主体性。发展学科要求新闻传播学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学术成果,拓展研究领域,更新知识体系,提升研究质量,推动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就总结出新闻哲学、新闻伦理学、新闻法学、新闻社会学、新闻心理学、新闻统计学、新闻管理学、新闻经济学等30余种新学科方向。通过这种跨学科交流、跨文化融通,可以为构建一个既根植于本土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而不懈努力。

(三)方法论:面向世界,回应世界

在方法论层面,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坚持面向世界、回应世界的原则。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世界舞台上,以中国为独特的理论场域,创造性地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展现新闻传播学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首先,面向世界意味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积极关注国际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理念、方法和经验。这有助于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和交流。

其次,回应世界则要求中国新闻传播学在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中国自身的新闻传播实践和问题,还要积极回应全球性的新闻传播议题和挑战。这包括关注全球新闻传播格局的演变、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策略、智能时代的信息伦理与治理等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新闻传播智识。当代新闻传播学工作者应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发展,发挥新闻传播学在增进中西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自信自立,创立学派之新

学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知识体系发展的象征,更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目前,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学说或学派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但这正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根本在于提升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创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学说或学派,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延伸,更是对形成独立学术范式和学术话语的迫切需求。

(一)返本开新,坚持主体性

主体性的坚守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集中体现。新闻传播学科的繁荣,需要在历史根脉中汲取智慧,更要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以高度的自觉意识为引领,以鲜明的自发特色为标识,践行自主的学术行为。

首先,倡导自觉意识。这是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派的首要前提。历史地看,先辈们的非凡洞察和开创精神,初步且系统地尝试建构了我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奠定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石。他们的学术贡献不仅丰富了新闻学的理论宝库,还为后来者树立了追求原创、坚守主体性的标杆,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学派的创立作出了最佳示范。

其次,坚持自发特色。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学派区别于他者的鲜明标识。早在抗战时期,张季鸾即在《中国新闻学会宣言》中提出“中国特有之新闻学”的设想,不满足于简单地引进和模仿西方的新闻学理论,而是试图在中国的土壤上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这正是一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早期想象。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中,新闻学被明确指出为需要加速完善的学科之一,其目标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最后,展现自主行为。这是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经验。我国新闻传播学派的发展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问题导向,既不忘记本土传统,也不盲目模仿西方学术思想,而是要自立自强,展现出学科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守正创新,突出原创性

知识创新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泉,原创性意味着摆脱了单纯的移植和模仿,步入到自觉创新的阶段。通过本土化的深入挖掘、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以及包容性的有机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派,是凸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学术与学人的共同责任。

一是要以本土化为根基。本土化是新闻传播学原创性的基础,其核心要义是立足中国、阐释中国、服务中国,以中国之思应中国之想,以中国之问答中国之题。可以说,本土化的原创性是中国学派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最终目标。

二是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国际化是原创性的追求,其重点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世界性和全球化。这里的国际化不是仅仅融通国际前沿的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而是中国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能够面向全球,在国际社会产生影响。打造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范式应该能够与国际对话,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真正成为全球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要以包容性为路径。在学术创新的征途上,包容性是通往普遍性与世界意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原创性发展,并非孤立无援,亦非自我陶醉,而是根植于包容性的沃土之上,善于借鉴人类文明的精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导航,采纳“以中化外”的策略,深化对国际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内化与超越。这种具有包容性的知识传承与创造,有助于塑造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和体系,推动中国学术界的自立自强。

(三)与时俱新,增强时代性

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新闻传播学正站在学术创新的十字路口,必须与时俱进。今天的新闻传播学应以新的实际为依据,构建根植中国土壤、与国际接轨的新闻传播学派,继承学术传统,回应时代挑战,推动学术繁荣。

第一,坚持战略发展导向。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建构,要立足于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持续性深耕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或学派生成的基本条件。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派,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把握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的趋势,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和核心追求。

第二,坚持人民立场取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原则,深刻把握人民性的核心要求。人民性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历史经验,也是时代赋予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的使命。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在历史与现实中,在宏观与微观上,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民中心”的价值原则,使新闻传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第三,坚持前瞻引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形成具有解释力与引领性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学科和学派的方向和任务,应当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普遍特征。走过百年的中国新闻传播学正处于新时代的发展热潮中,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全媒体传播、新媒体舆情、新媒体产业、国际传播、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方向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与此相应的新技术、新概念、新话语、新方法、新学说需要不断面对、提炼和阐释。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新闻传播学学术共同体,以“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根植实践、引领时代”的方针,推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和创新,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理论、标识性概念、独特性范式和引领性思想。

中国新闻传播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自觉、学术自信与学科自立之旅。我们要在返本开新的道路上以主体性为魂,在守正创新前提下以原创性为骨,在与时俱新的征程中以时代性为翼,共同书写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新篇章。

(载《传媒观察》2024年第11期,原文约12000字,题目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三重境界》。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

来源:紫牛号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