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老谚语像颗种子,埋在每代农民的骨子里。可今年清明刚过,河南周口的王大哥就犯了愁——他扛着裕丰303玉米种子要往地里走,邻居张婶却一把拉住:“去年我家早播10天,玉米芽全烂在土里,你忘了?”王大哥挠着头:“可商家说‘早播早收,产量高’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老谚语像颗种子,埋在每代农民的骨子里。可今年清明刚过,河南周口的王大哥就犯了愁——他扛着裕丰303玉米种子要往地里走,邻居张婶却一把拉住:“去年我家早播10天,玉米芽全烂在土里,你忘了?”王大哥挠着头:“可商家说‘早播早收,产量高’,到底听谁的?”
其实,这不是王大哥一个人的困惑。每年春天,村口的老槐树下都要争论:“玉米到底啥时候播?”有人说“早播早收”,有人说“得等地温上来”,可很少有人想过:玉米播种的“准星”,藏在节气的科学规律里。
“‘早播早收’是最大的误区!”
玉米种子不是“急脾气”,它要等“舒服”的温度才肯发芽。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用2000年总结的“太阳历”,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气温、地温的稳定变化——比如清明,太阳到达黄经15°,全国大部分地区地温稳定在10℃以上,这才是玉米种子“愿意发芽”的温度。而阳历的稳定性更给了我们“定盘星”:清明一般在4月4-6日,误差不超过3天,此时播种,玉米发芽率能达到90%以上,这不是“迷信”,是科学。
裕丰303之所以被称为“铁杆玉米”,不是因为它“耐造”,是因为它符合节气的生长节奏——春播时跟着清明、谷雨走,夏播时跟着芒种、夏至走,才能把“抗倒、高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东北春玉米区:清明至谷雨,不早不晚正合适
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老农户都知道:“谷雨前后种玉米,苗齐苗壮不用愁”。裕丰303在这里春播,生育期125天左右,刚好赶在初霜前成熟。播种时间选在4月5-20日,此时地温回升至10℃以上,土壤墒情适中,密度控制在3800-4000株/亩,既能保证每株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发挥“大穗”的优势——果穗长20-25厘米,穗行数16行,百粒重36.9克,春播平均亩产可达2090斤,最高能到2626斤。
华北春玉米区:清明至谷雨,密度再提一点
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的气温比东北略高,裕丰303的春播时间同样选在4月5-20日,但密度可以提到4000-4200株/亩。而黄淮海夏玉米区(河南、山东、安徽淮北),则要等芒种至夏至(6月5-20日)——此时冬小麦刚收割,土壤里还留着麦茬的肥力,裕丰303夏播生育期102天,刚好避开伏旱,产量能达到1810斤/亩以上。老农户常说:“芒种忙,麦上场,玉米播种要赶趟”,就是这个理。
长江以南春玉米区:惊蛰至春分,早播但不“抢”播
湖北、湖南、江西的气温回升快,裕丰303的春播时间可以提前到惊蛰至春分(3月5-20日)。此时地温早早就达到10℃,土壤湿润,密度控制在4200-4500株/亩,生育期110天左右,刚好赶上夏季雨水充足的时期,产量能达到2000斤/亩以上。但要注意:早播不是“抢播”,如果在3月前就播,地温还没上来,种子会“闷”在土里,发芽率会降到70%以下。
过早或过晚,都是“减产陷阱”
去年黑龙江的李叔,为了“早收”,3月底就播了玉米,结果地温只有5-8℃,种子烂了一半,即使发芽的幼苗,也因为低温生长缓慢,感染了丝黑穗病,产量比晚播的少了300斤。而河南的王姐,去年因为忙,晚播了10天,到7月才播玉米,结果裕丰303灌浆的时候已经到了10月,气温下降,籽粒灌浆不充分,百粒重从36克降到30克以下,玉米棒小得像“手指”,后悔得不行。
节气是“农时密码”,科学是“高产钥匙”
裕丰303之所以能成为“铁杆玉米”,不是因为它“耐造”,是因为它符合节气的生长规律。今年播种前,不妨先做三件事:
1. 查本地近5年的清明、谷雨日期——误差不超过3天,这是“天时”;
2. 测一下地里的地温——10℃以上,种子才会“愿意发芽”,这是“地利”;
3. 问一问隔壁老农户的经验——他们的“土办法”,藏着几十年的“生长智慧”,这是“人和”。
“清明前后种玉米,跟着节气走,产量不用愁”。老祖宗的谚语,从来不是“迷信”,是科学的总结。裕丰303的“铁杆”,其实是“跟着规律走”的结果。今年,你准备好跟着节气播种了吗?
来源:城市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