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联“至今斑竹临江活”化用舜帝二妃泪染湘竹的典故,斑竹既承载着忠贞不渝的情感记忆,又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一个“活”字赋予竹以永恒的生命力。
至今斑竹临江活;无数春笋满林生。
【笺注】
出句取意于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对句出杜甫《三绝句》:“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杜甫草堂
上联“至今斑竹临江活”化用舜帝二妃泪染湘竹的典故,斑竹既承载着忠贞不渝的情感记忆,又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一个“活”字赋予竹以永恒的生命力。
下联“无数春笋满林生”出自杜甫《咏春笋》,诗人以“柴门密掩”的极端举动,展现对新生竹笋近乎偏执的保护。这种守护既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亦暗喻诗人对家国未来的殷切期盼——春笋终将长成“凌霄一寸心”的翠竹。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三绝句·其三·春笋》
《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
《胜迹名联三百副笺注》,常治国编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1990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5.20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