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草莓有多甜?从一株苗的诞生开始说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1 10:03 2

摘要:本异地种植面积超10万亩,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产业规模浙江省最大、域外发展规模全国最大;年产鲜果18.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近5万人就业增收……

喝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开始想念“冬天的第一颗建德草莓”了吗?

无论是精品店里99元一颗的“白色恋人”,还是口感香甜的“建德红”,有实力的建德草莓总是在冬季水果市场中独领风骚——

本异地种植面积超10万亩,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产业规模浙江省最大、域外发展规模全国最大;年产鲜果18.2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近5万人就业增收……

建德草莓为何能闻名全国?恰逢草莓苗茂盛生长的时节,我们抵达了素有“中国草莓之乡”美誉的建德市杨村桥镇,从一株草莓苗的生长里找答案。

“出生”,就在显微镜下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外行人眼中,农业生产必定沾满了泥土气。但殊不知,杨村桥镇已将草莓种苗培育从田间搬到了实验室。

在杨村桥镇路边村科创大楼里,我们找到了专业培育草莓种苗的实验室。这里的操作器材并不复杂,仅几个密闭的操作台和显微镜,以及摆满培育罐的架子。走近细看才知,难度全在工作人员的手指上。

只见一位身穿白大褂、头戴防尘帽的工作人员,一动不动坐在操作台前;双眼盯着显微镜,全身唯有手指轻微拨动着细小的植株。而他正在取下的生长点,是匍匐茎茎尖上仅0.2毫米至0.5毫米大小的组织。

杨村桥镇路边村科创大楼内,工作人员正在取下生长点组织。受访者供图

“可别小看这生长点,在无菌环境下培育,能分化出健康的草莓种苗。”说话的,是高级农艺师、杭州恒进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锡桂。他开玩笑地说,这一技术叫做“给草莓苗做了次恢复出厂设置”。

语言虽风趣,但道出了草莓苗繁育的一大痛点——病毒积累。黄锡桂解释说:“按照传统育苗方式,一株苗可以多代无性繁育,类似于1株变3株、3株变9株。这种繁育方式的弊端在于病害病毒积累,越后代的苗品质越差,出现生长缓慢、果实变小、产量下降等问题。”

而实验室采取的二级脱毒育苗体系,是将保留健康种苗最优性能的生长点进行培育,从源头脱病脱毒。

“恢复出厂设置”、正在培育中的脱毒草莓苗。受访者供图

那么,“恢复出厂设置”的草莓苗在种植期间有多稳定?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据统计,凡是采取二级脱毒的种苗,在后期种植环节,可减少20%至30%的农药使用。“从生病治疗,变成了预防即可。”黄锡桂说。

从源头脱毒,受益人是莓农。与草莓打了30多年交道的建德“草莓师傅”赵建明,是“莓农圈”里的专家顾问。为了给新手莓农解疑,他专门成立了“草莓云医院”,召集几位资深莓农免费提供问诊服务。

病虫害防治也是他经常回答的问题之一。“以前,我们更多是‘有病治病’,看到叶子变色了,花没开好,再对症下药。但现在这种新技术,可以从源头保证种苗的质量,这对于很多新手莓农来说,可以降低风险。”

如赵建明所言,新技术培育的好种苗,可以让建德草莓拥有好品质。在路边村科创大楼内,还能找到许多类似的实践。除引进恒进农业开展草莓种苗培育外,杨村桥镇还围绕建德草莓产业,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合作攻坚建德草莓育苗瓶颈。

桥下,也是“生产车间”

从实验室走出的草莓脱毒原种苗,到销售给农户的繁育组培苗,还需经过5个月左右的生长期。而这5个月,种苗需要在杨村桥本地的桥下“生产车间”内度过。

离开实验室的培养间后,我们来到了岭源村的桥下育苗空间。“生产车间”内,近4000株绿油油的草莓苗茂盛生长着,包括“建德红”“建德白露”“红颜”等建德草莓的热门品种。

再过几天,这批种苗即将面世,供莓农选购、开种。“全部售完估计能为村里增加15万元左右的经营性收入。”看着长势较好的种苗,岭源村党委书记李劲常乐开了花,心里清楚盘算着利用村里闲置桥下空间育苗的投资回报比。

育苗本地化,是不少建德莓农的多年期盼。原先受本地气候条件及育苗技术水平的影响,建德草莓苗要到外地育的现象不在少数,大多莓农无法靠自身承担育苗的成本和风险。

正因如此,杨村桥镇在打造科创大楼引进龙头育苗企业,从源头上降低病害风险的基础上,推出了更为细分的草莓标准地2.0版本——对草莓种苗繁育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稳定种苗销售价格,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再过不久,桥下空间繁育的建德本地草莓苗即将面世销售。杨村桥镇供图

首批尝试标准化育苗的,是包括岭源村在内的5个村,共计本地育苗5万株。种苗虽都是来自实验室的脱毒种苗,但稍有不同的是“生产车间”的运行模式:一种是类似于岭源村采取的基质育苗,一种是大田育苗。

“两者都是市面上常见的方式,分区域尝试,也是为了探索更多类型的育苗标准化模式。”同行的杨村桥镇农业农村和文旅发展办主任孙哲伟介绍说。

新模式的探索,为何将种苗“生产车间”选在了桥下?孙哲伟解释说:“一来是草莓苗怕晒,桥下空间刚好偏阴,适合育苗。二来是打开集约化育苗的思路,从空间盘活、片区串联、人居环境等多维度探索标准化育苗模式。”

据测算,杨村桥镇通过与村集体合作开展桥下空间育苗、大田育苗,预计年繁育优质种苗250万株,实现效益260万元。后续,该镇也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产,通过盘活绪塘村葡萄种植园区块,建设绪塘智慧产业园省级种苗繁育中心,推广高架基质、智能温室育苗技术,预计年育苗能力达300万株以上。

生长,结出“总部经济”甜蜜果

当“千万工程”迈向新征程,牵引着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速,“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已成为“兴村”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心镇的杨村桥,如何以育苗一环推动建德草莓成为富民增收产业?

在杨村桥镇党委书记诸葛杰成看来,“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样重要。“延续浙江发展‘地瓜经济’的经验,我们已经在本地布局了建德草莓育苗的‘总部’,覆盖新品种研发、育苗技术升级、标准化种植等全链条。下一步,就是借助走出去的1.5万名建德莓农,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世界。”

建德草莓“总部”基地效果图之一。杨村桥镇供图

在外建德莓农,如何成为建德草莓育苗模式的传播者?

一年一度的建德莓农之约,成为信息互通的平台。今年6月,杨村桥镇举办了一场为期3天的中国(建德)草莓师傅技术交流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小众赛道的展会,却吸引了超4000名来自大江南北的草莓专家、企业代表和“草莓师傅”齐聚杨村桥镇。

关键原因就在于有效信息的密集传递。据统计,现场有来自全国8个省份的专家学者推荐20余款新品种及相关技术,其中不乏建德草莓经验的输出。

常年在湖南种草莓的邵年林,是杨村桥镇长宁村人。这一趟,他收获颇丰,决定今年带些“越雪妃”的种苗去试种。“现在市面上的草莓多了,常规的‘红颜’已经卖不出好价格。所以,回来看看村里人种什么品种,哪种好卖就带点种苗回去。”

事实上,邵年林寻觅到的良种“越雪妃”是建德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新品种。而诸如此类的合作研发已有不少——成立建德草莓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选育推广的“建德红”“建德白露”两个新品种,亩均产值6万元以上。

有人来找新苗,也有人来学模式。来自金华的一对父子慕名来到杨村桥镇,想学习当地标准地种植的经验。他们坦言:“我们种草莓也有些年了,但是很多环节还是凭经验,也吃了不少亏,尤其是育苗难度太大,如果能参照建德标准地模式投入,能少走不少弯路。”

新一轮草莓种植即将来临,建德草莓本地培育的种苗也将进入种植期。随着它的生根发芽,茎脉蔓延,建德草莓的“总部经济”之果,也将越结越甜。

来源:朝朝荐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