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 AI 真正地 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处理开票、物流配送、病历录入这些琐碎事务。
她做的事情算不上什么前沿热点。
不是训练更复杂的模型,不是推出多模态产品,也不是在视觉 AI 上创新突破。
她选择的是最务实的路径:
把 AI 真正地 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处理开票、物流配送、病历录入这些琐碎事务。
但就是这条“最不好看”的路线,在 2025 年 8 月,赢下了顶级风投的下注:
由 a16z 和 Conviction 联合领投,完成 2100 万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 1.5 亿人民币元);
创始人是一位 00 后 MIT 辍学生、前量化研究员——Jessica Wu。
(图片:财富杂 志头条, Jessica Wu 和 Neil Deshmukh 是 Sola 的联合创始人 )
2025 年 8 月 30 日,科技访谈节目 EO 频道发布了对这位 Jessica Wu 的一段专访视频。她说: “很多企业不是不想用 AI,而是根本用不上。你得先把最底层的流程打通。”
她的公司叫 Sola,她的目标也很明确:
AI 要在企业落地,得先跑通那 5 个关键场景。
我们通过对 Jessica Wu 的深度访谈,复盘 Sola 从 YC 起步到完成 1.5 亿人民币融资的全过程。
也尝试回答这个关键问题:
在这轮 AI 应用热潮中,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才有真正的商业化变现能力?
第一节|Citadel 到 YC,为什么她选了最难啃的一口?
她原本的履历,足够光鲜、亮眼。
MIT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双专业,大学还没毕业就拿到多个基金 offer,很快成为 Citadel(世界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 最年轻的量化研究员之一。每天在一堆表格和公式中处理交易模型、评估概率、决策执行。
但她说,那时候,“每次周末被叫去加班,我都觉得很痛苦。我很清楚,这不是我自己的事业。”
直到有一天,在公司内部系统中处理发票和金融流程,她崩溃了。
她亲自尝试写自动化脚本,但哪怕学过编程,写个简单的浏览器脚本也仍然极其困难。原因不在代码,而是现实世界的系统太老、太碎、太难用了。
她回忆说:“就算你是 MIT 背景、会写代码的人,对接老系统都觉得难,更别说普通运营人员。”
这不是一个人的烦恼。当她与未来的联合创始人 Deshmukh 聊起对流程工具的感受时,发现他在麻省总医院(MGH)做医院系统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麻省总医院用的工具太老、太脆弱,稍微动一下就可能让整个系统都崩掉。
这段亲身经历,成了他们做 Sola 的出发点。
很多人创业,起点是看到了新机会;而他们的起点,是被“系统难用逼疯了”。
于是,她们申请加入 Y Combinator。和很多人带着产品想法不一样,他们进 YC 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只知道这个问题大概什么样。
她说:“我们进 YC 时,没有明确方向。前一个月就是找准一点事,把它干到底。”
YC 给她们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不要等产品做完才卖。先假装有产品,看客户买不买。”
所以 Sola 最初的 Demo 是个假的前端,背后几乎没代码,但他们开始找客户聊天、试着卖出去。有客户明确表示感兴趣,他们立刻回去开发产品,然后再回来交付。
这听起来反直觉,但能逼你聚焦在“客户愿不愿意用”这个最核心问题上。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明确了方向:重点不是做工具,而是帮企业摆脱那些繁琐却必需的重复工作。
而她们最早瞄准的,就是那些最繁重、最基础、最不受 AI 创业者青睐的企业工作流。
她没有从 ChatGPT 启发、也不是看了哪场发布会才决定创业。
她看到的,是真实企业里那些又旧又碎又没人想管的工作:
发票对账、货运派单、表单录入、门户系统重复填表……不是未来的场景,而是客户今天、现在、每小时都在手动干的事。
Sola 的第一批用户,告诉她:“你们要是能把这块自动化了,我现在就买。”
她没有绕弯子,也没有设计一个大而全的平台,而是直接跑这五个场景:
① 发票处理 / 应付账款
企业日常的发票流程是最复杂: PDF、邮箱、ERP、财务表格交叉往来,全靠人工对,表单出错就影响付款。
Jessica 说:“客户用 Sola 自动发出发票、处理付款,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关键业务,出错了可不像 AI 生成内容那样重新来一遍就行。”
② 医疗信息录入
医院、保险、远程医疗平台都有自己的老系统,很多连 API 都没有。
护士或行政人员每天要把文件、预约、检查报告从系统 A 复制到系统 B,再导出上传。
“这些工作又关键又重复,你不能出错,也不能中断。”
Sola 通过录制人操作路径,把这类跨系统的录入自动化。
③ 货运流程管理
从下单、分配货运商、发邮件确认、更新状态,全流程过去靠运营手动跟踪。
她说:“物流系统特别散,你得跳三个平台才能确认一单发货情况。”
Sola 让 AI 自动做这些盯盘动作,并根据规则做出决策和填表。
④ 律所文档处理
律师事务所也是他们的客户之一。
看起来文档很多,但其实结构性很强、重复性很高,比如起草模板、合规文本、流程审批等。
“他们不是缺人,是太贵。一个小时好几百美金的律师,却在改一个可自动填的表格。”
⑤ 企业内部系统串联
大量企业并没有一体化系统,而是多套系统拼凑:既有 内部门 户,又有 Excel 表格,还有 Web 页面和外部邮件,各管各的。
这些流程不能用传统软件跑,只能人工在各个窗口间来回切换操作。
Jessica 说:“这些流程也没有 API,也不能集成。你得看着人怎么干,然后让 AI 照着来。”
这五个关键场景的选择,都是客户的真实需求在推动。
所以 Sola 做的不是创造未来,而是帮客户甩掉历史包袱。
Sola 的第一版产品,有多简单?
只有两个功能:
一个是录制你在电脑上点击、输入、跳转的过程;
一个是回放这些操作,让电脑自动照做一遍。
Jessica 回忆说:“早期产品只能在你自己的电脑上重复操作,也看不到它到底做了什么。”
就是这么个简陋的原型,她们拿去和客户谈。不是靠承诺,而是靠验证:有人愿意点进去看看,你就知道方向对了。
不是闭门造工具,而是让产品真正应用到业务中。
这个过程中,她们拒绝了不少人。
Jessica 回忆说:“我们不得不拒绝一些重量级客户,尽管我们很想合作,但产品还没准备好。”
她举了个例子:某家头部律师事务所,想用 Sola 自动处理文档流程。
本可以是一个极具背书力的客户。但她们最后还是没接。因为上线就意味着承诺,承诺就意味着不能出错。
她们不是怕失败,是知道如果出错,就可能失去整个赛道的机会。
我们服务的都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如果我们的系统出问题,他们的整个运营就会受影响。
最难的一次,是圣诞节部署。
一个客户希望在业务最安静的时候上线系统,也就是大家休假的时候。她们二话没说答应了。团队全员进办公室,整个圣诞周都在完成部署、测试、上线。
Jessica 没有渲染什么创业热血,只说了一句:
“我们那时候还小,客户愿意相信我们,我们就必须把事情做好。”
对她们来说,产品不是演示,不是许诺,更不是刷图表。
能不能用,能不能上线,能不能稳定运行,这才是核心。
她们后来构建起了可复盘、可配置的流程逻辑,可以支持客户在云端多实例运行,也可以动态调整录制动作,还能标注出每个步骤背后的数据点和判断条件。
但这套系统的基础,是她们一行行代码亲自写出来的,最初就是一个简陋的MVP(最小可行产品)。
她说: “真正难的,不是造个产品,而是能不能持续交付,然后不断维护。”
Sola 做的不是聊天机器人,也不是一套很聪明的推荐算法。 它做的是:看你怎么做事,然后接手帮你做下去。
Jessica 的描述非常具体:
“你打开网页,点击菜单,下载文件,再把结果复制到另一个系统……我们让 AI 把你这些动作看下来,记住步骤,复现流程。”
它不像传统 AI 产品那样,从文本理解开始; 而是从观察人的实际操作开始,把手工工作变成自动执行。
这也决定了产品面向的不是工程师,而是一线运营人员、财务、法务,甚至前台。
她说:“我希望一个从没写过代码的人,也能用 Sola 帮他处理流程。”
这听起来很像早年的“无代码”热潮。但 Sola 做得更往前一步: 它不要求你设计流程,而是录下你做事的方式,然后让 AI 自动学会。
“我们不依赖 API,也不需要系统对接,用户只要像平时那样操作一次就行。”
这是为什么 Sola 在很多传统行业能迅速落地的关键。
物流公司没有统一平台,医疗机构没有标准接口,律所用的还是上世纪的桌面软件…… 这些地方你无法通过“集成”去做自动化,但可以通过模仿人来完成自动执行。
Jessica 的判断是:
现实世界的流程很混乱,很分散,很难自动化。
但就是这些最基础的操作,真正影响着业务能否正常运转。
她不是想让 AI 做出决策,而是先把 AI 放在执行现场,把那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先做完。
她们的产品理念很清晰:
不是替你做决策,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接手;
不是从0到1重新设计流程,而是从1到100帮你优化流程;
不是创造新任务,而是减掉原本你手动做的那一堆。
“我们跟客户说:你可以把我们当成一个非常可靠的操作助手,帮你每天跑重复任务,而且永远不会掉链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们对稳定性如此敏感。
Jessica 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宕机,不是客户晚几分钟收到回复,而是他们没法发货、没法付款,整个业务被打断。”
在消费类 AI 工具里,出点错、晚点回复,用户可能只是吐个槽;
但在 Sola 这样的企业类 AI 应用里,出错是要赔钱、失客户、掉信用的 。
因此她们一直坚持两个原则:
第一,能不能运行得稳定;
第二,能不能让普通人上手就能用,不需要重新培训团队。
这套逻辑,让 Sola 在传统企业中获得了“最省心工具”的口碑。
她们没去宣传模型多先进,而是告诉客户:“你先录一次,我们来处理;出了问题,我们能修。”
没做什么华丽的功能,客户一旦上手,就舍不得了。
到 2025 年下半年,很多大模型的问题已经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打通,所以 AI 落不了地。
Jessica Wu 没做“聪明”的产品,也没走“性感”的路线。 她做的是:从最琐碎的操作里,找到最刚需的入口。
她没有说“我们比别人更懂 AI”,她只说了一句特别简单的话:
现实中的企业,各种软件都不相通。
面对这种现状,她们的策略很务实:不去颠覆现有系统,而是先承接那些不能出错的关键环节:发发票、录表单、派货运、做对账、填文书。
企业级 AI 工具的真正考验,从来不在参数、幻灯片和路线图。
而是从某一刻起,有一家真实公司,把核心业务交给你负责。
“客户愿意把流程托付给你,这件事,
比模型精度多几个点更重要。”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