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有道理的一段话:“过劳者死,过慧者天收,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没苦就别自找苦吃,吃苦耐劳并不等于人格高尚,吃喝玩乐也不等于虚度光阴;笨不笨没关系,穷不穷无所谓,人生就像一滴雨,生于天,亡于地,过程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证明给别人看的。”
很有道理的一段话:“过劳者死,过慧者天收,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没苦就别自找苦吃,吃苦耐劳并不等于人格高尚,吃喝玩乐也不等于虚度光阴;笨不笨没关系,穷不穷无所谓,人生就像一滴雨,生于天,亡于地,过程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证明给别人看的。”
在现代社会,“过劳死”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人在物欲的驱使下,过度劳累自己的身体,拼命追逐功名利禄。
《易经》中提到“亢龙有悔”,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然会有所悔恨。
这就如同人在过度追求事业成功等目标时,忽略了自身的承受极限,最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而“过慧者夭”也有其哲学依据。三国时期周瑜的例子便是典型,他虽聪慧过人却英年早逝。
从中国哲学角度看,《论语》中有“过犹不及”的观点。过度使用智慧,过于争强好胜,就如同做事超过了合适的度,反而会适得其反。
这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的消耗,都应遵循一种适度的原则,就像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避免走向极端。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这看似简单的本能需求,却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
《易经》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本能,我们应顺应这种天性。
就像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困了不睡、饿了不吃这种违背本能的行为,是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
在古代,隐士们的生活方式往往体现了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他们远离尘世喧嚣,遵循着自然的节奏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采食山中野果,困了便在简陋的居所休息。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
吃苦耐劳并不等于人格高尚。传统观念往往将吃苦耐劳视为一种美德,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观点需要重新审视。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个人的行为高尚与否,不在于是否吃苦耐劳,而在于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否符合道义。
例如,古代有些人为了科举功名,日夜苦读,吃苦耐劳的背后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有些仁人志士,如孔子周游列国,虽历经艰难险阻,但他们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学说,推行仁政,这种吃苦耐劳才更接近人格高尚的境界。
所以,不能单纯以吃苦耐劳来评判一个人的人格。
吃喝玩乐也不等于虚度光阴。《论语》中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重视饮食的品质,他也倡导适度的娱乐。
适当的吃喝玩乐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是体验人生的一种方式。
从中国哲学的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就像古代文人雅士,他们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在吃喝玩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还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所以,吃喝玩乐只要把握好度,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人生就像一滴雨,生于天,亡于地,过程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证明给别人看的。
《论语》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现在很多人做事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这其实偏离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中国哲学强调内省和自我修养,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的体验和感悟。就像雨滴从天空落下,它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风景,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道家主张的“逍遥游”,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体验,这启示我们要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重视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
从中国哲学的视角来看,我们的人生应遵循适度原则,像《易经》和《论语》等经典所倡导的那样,顺应自然规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中的吃苦耐劳和吃喝玩乐的价值判断。
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过程,如同雨滴的旅程,应注重内心的感悟,而非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
我们要从中国哲学书中汲取智慧,以一种更加豁达、本真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才能真正活出富有内涵和意义的人生。
来源:那谁家De大谁的Vlo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