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他承父兄基业,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际,凭借江东地利与贤才辅佐,稳固江东,建立吴国,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其一生历经讨逆安内、联刘抗曹、称帝建制等阶段,既是江东霸业的守成者,更是推动南方开发、促成三国格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他承父兄基业,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际,凭借江东地利与贤才辅佐,稳固江东,建立吴国,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其一生历经讨逆安内、联刘抗曹、称帝建制等阶段,既是江东霸业的守成者,更是推动南方开发、促成三国格局的关键人物。
孙权少年时便显不凡,史载其 “生而紫髯,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当然,也有很多人实在是没啥可说的,只能把他的长相进行夸大,或者伪造一个出生时的奇异天象。孙权这个长相应该比较真实,因为当时有人这么骂过他),孙坚、孙策对其尤为看重。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遇刺身亡,临终前将江东基业托付孙权,嘱咐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时年十九岁的孙权,在张昭、周瑜等老臣辅佐下,继任讨逆将军、会稽太守,正式执掌江东。
彼时江东局势未稳:
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庐江太守李术公然反叛,宗室孙辅通敌曹操,内部矛盾重重。孙权先派周瑜、吕范率军平定李术,“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又肃清内部异己,稳定宗室,逐步掌控江东六郡。他沿用孙策 “举贤任能” 之策,招纳鲁肃、诸葛瑾等贤才,为江东基业奠定初步根基,所以孙权并不是仅仅继承了家业,没有政治手段,这个家业他守不住。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江东震动。张昭等大臣多主张投降,认为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周瑜、鲁肃则力主抗曹,鲁肃更献策 “联刘拒曹”,劝孙权 “遣腹心自结于刘备,以共拒曹公”。孙权采纳其计,派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今湖北赤壁市)。
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黄盖火攻之计,“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趁夜纵火,曹军战船尽焚,“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此役孙权展现出卓越的决断力,坚决拒降、全力抗曹,不仅保全江东,更促成三国鼎立之势初显。战后,孙权与刘备约定 “分荆州之半”,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
赤壁之战后,孙权将重心转向开拓疆域与稳定边疆。建安十五年(210 年),他派步骘率军南征交州(今越南北部及中国岭南地区),击杀割据交州的吴巨,“绥抚南土,诛其大帅,余皆降附”,将交州纳入江东版图,扩大了江东的战略空间。
在北方,孙权多次率军攻打合肥,试图向北拓展。建安二十年(215 年),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机,亲率十万大军围合肥,却遭张辽突袭: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孙权险些被俘,此役虽败,却彰显其向北进取的决心。
同时,孙权注重对江东本土的开发,“务农重谷,宽赋息调”,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使江东经济逐步发展。他还派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今台湾),“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虽未长期占据,却开启了大陆与台湾的早期交流。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孙刘联盟的关键纽带,也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建安二十年(215 年),孙权因刘备已夺益州,派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以 “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推诿,孙权遂派吕蒙率军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军五万下公安,双方剑拔弩张,后因曹操攻汉中,刘备被迫与孙权议和,以湘水为界,“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暂时缓和矛盾。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担心关羽势大威胁江东,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吕蒙 “白衣渡江”,伪装成商人,突袭江陵,守将糜芳、傅士仁投降,荆州失守。关羽撤军途中被吴军擒杀,“权送羽首于曹公”。荆州之争以孙权全胜告终,江东疆域扩展至长江中游,却也导致孙刘联盟破裂。
此后刘备伐吴,孙权派陆逊率军抵御,于夷陵之战大败蜀军,彻底稳固荆州,为江东立国奠定疆域基础。
黄初元年(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次年(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孙权为避免两面受敌,遣使向曹魏称臣,曹丕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孙权虽受魏封,却 “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暗中积蓄力量,整顿内政。
黄武二年(223 年),刘备病逝,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孙刘联盟重新修复,双方约定 “共讨魏贼,同分天下”。此后孙权多次率军北伐,与曹魏在江淮地区展开长期拉锯,虽未取得重大突破,却牵制了曹魏兵力,为蜀汉北伐创造条件。
黄龙元年(229 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史称东吴。他大赦天下,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孙登为太子,正式建立吴国政权。称帝后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建业为政治中心,江东政权步入鼎盛时期。
孙权称帝后,推行一系列举措治理吴国,推动江东发展。在政治上,他完善官制,设丞相、三公、九卿等官职,又设 “校事” 监察百官,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重用江东士族,如顾雍、陆逊等,“任贤使能,各尽其心”,缓和本土士族与外来势力的矛盾。
经济上,孙权重视农业,“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兴修芍陂、东兴堤等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又推行 “复客制”,将佃客赐给功臣,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发展手工业,吴国的造船业尤为发达,“能造大舶,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为海上贸易与军事防御提供支撑。
江南第一寺——建初寺
文化上,孙权尊崇儒学,设立太学,“置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培养人才;又重视佛教传播,康僧会至建业弘法,孙权为其建建初寺,是江东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
孙权晚年,因太子孙登早逝,引发 “二宫之争”——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夺储位,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互相倾轧。孙权先是幽禁孙和,后赐死孙霸,立幼子孙亮为太子,“群下震动,莫敢复言”(《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这场储位之争,导致吴国朝堂动荡,陆逊、顾谭等重臣或忧愤而死,或被流放,国力受损。
同时,孙权晚年猜忌心加重,重用吕壹等校事,“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虽后杀吕壹以谢天下,却已伤害朝臣之心。此外,他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如赤乌四年(241 年)派全琮、诸葛恪等率军攻魏,“军粮不继,兵多饿死”,加重了百姓负担。
吕思勉《中国通史》评价孙权晚年 “储位不定,猜忌重臣,举措失当,为吴国后期衰落埋下隐患”。然总体而言,孙权晚年虽有弊政,却未动摇江东根本,仍维持了吴国的稳定,为后续孙亮、孙休时期的统治奠定基础。
太元二年(252 年),孙权病逝于建业,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葬于蒋陵(今南京明孝陵附近)。临终前,他召诸葛恪、滕胤等为辅政大臣,辅佐孙亮继位。孙权在位二十四年,执掌江东五十余年,将父兄留下的六郡之地,发展为囊括扬州、荆州、交州的吴国,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孙权身后,吴国虽经历孙亮被废、孙休继位、孙皓称帝等动荡,却仍维持了五十余年统治,直至太康元年(280 年)为西晋所灭。吴国的存在,不仅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更促进了南方与北方的文化交流,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繁荣奠定基础。
来源:硕鼠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