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默默帮所有人把水打好、卫生搞好;别人随口一句“帮我带份饭呗”,你跑遍半条街送到他手上。起初,大家对你赞不绝口,夸你“人真好”。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默默帮所有人把水打好、卫生搞好;别人随口一句“帮我带份饭呗”,你跑遍半条街送到他手上。起初,大家对你赞不绝口,夸你“人真好”。
可时间一长,这一切仿佛都成了你的“分内之事”。
突然有一天,你因为生病或忙碌,忘记了打水,或者没来得及带那份饭,换来的不是体谅,反而是“今天怎么没打水啊?”的质问,甚至是冷脸和疏远。
那一刻,你是不是也曾心头一凉,感到满腹委屈?
别怀疑,不是你变得不够好,而是你的善良,早已被他们当成了“理所当然”。
有句老话,说得特别扎心,叫“斗米养恩,石米养仇”。
什么意思呢?
在别人饥寒交迫时,你给他一斗米,他会把你当成恩人,感激涕零。可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给,给到一石米,甚至更多,突然有一次不给了,他反而会把你当成仇人,恨之入骨。
人性中有一种奇特的“适应性偏见”,心理学上称之为“贝勃定律”。即第一次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效果显著;而后续连绵不断的付出,会让对方的感受阈值越来越高,渐渐麻木,甚至认为你的付出是应该的。
你的善良,一旦变得廉价,就失去了被珍惜的资格。
正如经济学家薛兆丰所说:“善良,必须是付费的,哪怕是付个笑脸,说声谢谢。否则,善良就会被挥霍。”
别让你的善良,最终只感动了自己,却惯出了一群得寸进尺的“巨婴”。
请记住,善良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刻度”的善良。
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对方肆无忌惮。
你以为的“与人为善”,在不懂感恩的人眼里,不过是“软弱可欺”。你次次退让,以为能换来和谐,实际上却是在默许别人不断侵犯你的边界。
当你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你失去的,仅仅是那些把你当“工具人”的过客;而你赢得的,将是别人的尊重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正如电影《教父》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没有边界的善良,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廉价。”
真正高贵的善良,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懂得“自保”的智慧。如何做到?记住这三点:
第一,把“不好意思”换成“我需要”。 勇敢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清晰地表达你的难处。你会发现,当你亮出自己的底牌,世界反而会对你温和许多。
第二,把“普遍撒网”换成“重点培养”。 人心是块地,不是所有的地都值得你播种善良。把你的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懂得感恩、双向奔赴的人。你的善良很贵,绝不能浪费。
第三,学会“麻烦”别人,让关系“流动”起来。 人情,有来有往才能长久。偶尔请别人帮个小忙,既是信任的体现,也给了对方回报你的机会。单向付出的关系,注定失衡。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的,是毒的。”
所以,永远不要妄图用你的善良去感化一个本性自私的人。
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软肋,而是在怀揣善意的同时,也拥有保护自己的铠甲。
愿你从今往后,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既有菩萨心肠,亦有金刚手段!
聊一聊吧:
你是否也曾因为过于善良,而让自己受过委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抱团取暖,学会更好地爱自己!
如果这篇文章说到了你的心坎里,请别忘了点个【赞】,转发给更多善良的朋友们看一看吧!
来源: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