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提升产量的关键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3:49 2

摘要: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玉米种植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渐成为提高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武器。这项技术究竟有何奥秘?又该如何在实际种植中应用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玉米种植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逐渐成为提高玉米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武器。这项技术究竟有何奥秘?又该如何在实际种植中应用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核心在于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光照资源和空间资源,发挥群体增产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玉米株数增多,虽然单株玉米的生长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但群体的光合作用增强,积累的光合产物更多,从而实现整体产量的提升。例如,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采用密植技术后,玉米产量较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 15% - 20%。​

选择适宜密植的玉米品种是技术成功的第一步。适合东北大田种植的密植品种,通常具备耐密性强、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突出以及高产优质等特点。像 “先玉 335”“郑单 958” 等品种,在东北各地广泛种植且表现良好。这些品种在密植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并且果穗均匀、籽粒饱满,为高产奠定基础。​

在播种前,精细整地至关重要。东北冬季寒冷,土壤经过冻融后较为疏松,但仍需进一步处理。首先,进行深翻作业,深度一般在 25 - 30 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然后,通过耙地、耢地等操作,使土壤细碎、平整,达到 “上虚下实” 的状态。这样的苗床有利于种子扎根,确保出苗整齐、均匀。​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密植技术的核心环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在东北中南部地区,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种植密度可控制在 5000 - 5500 株;半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 4500 - 5000 株。在东北北部地区,由于气候相对冷凉,种植密度可适当降低。例如,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 4500 - 5000 株,半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 4000 - 4500 株。种植时,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方式。等行距种植一般行距为 60 - 70 厘米;大小行种植时,大行间距 70 - 80 厘米,小行间距 40 - 50 厘米,这样能更好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

密植条件下,玉米对养分的需求增加,科学施肥尤为关键。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肥规律,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在秋季整地时施入,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例如,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 2 - 3 吨,同时搭配玉米专用复合肥 30 - 40 公斤。追肥则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进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这是需肥关键期,每亩追施尿素 15 - 20 公斤,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在灌浆期,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追施氮肥或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

(一)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田补苗,确保苗全。当幼苗长到 3 - 4 片叶时,进行间苗,5 - 6 片叶时定苗,去除弱苗、病苗,保留健壮苗。同时,在苗期进行中耕松土,可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一般中耕 2 - 3 次。​

(二)病虫害防治​

东北玉米常见病虫害有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大斑病、小斑病等。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如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根据植保部门的指导,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残留。​

(三)水分管理​

玉米生长期间需水量大,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及时灌溉。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等关键需水期,若土壤干旱,应及时浇水。同时,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集中,要做好排水防涝工作,避免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生长受阻。​

(四)化控防倒​

为防止玉米在密植条件下倒伏,可在玉米 6 - 10 片叶时,喷施化控药剂,如乙烯利、矮壮素等,降低植株高度,增强抗倒伏能力。但要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使用,避免浓度过高影响玉米生长。​

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层形成时,表明玉米已达到生理成熟,此时是最佳收获期。在东北,一般在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进行收获。选择适宜的收获机械,根据玉米种植密度和植株高度,合理调整收获机械参数,减少收获损失,确保颗粒归仓。​

玉米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东北玉米种植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科学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充分挖掘东北黑土地的潜力,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广大种植户不妨积极尝试,让黑土地上的玉米更加茁壮成长,实现增产增收的美好愿景。​

来源:农业早班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