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在华英美报刊与五四运动》:视野、公理与外交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14:20 3

摘要:外国在中国的势力,总不是光靠了一把枪或者一份外交照会?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身影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日渐熟稔。那纸面上的条约、租界内的传教楼、盘根错节的使馆、电报、报馆,都像一张看不见的网。而在这张网当中,有一样东西往往被后人忽略了,就是外报。没有人能否认,这些漂

外国在中国的势力,总不是光靠了一把枪或者一份外交照会?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身影在陌生的城市街头,日渐熟稔。那纸面上的条约、租界内的传教楼、盘根错节的使馆、电报、报馆,都像一张看不见的网。而在这张网当中,有一样东西往往被后人忽略了,就是外报。没有人能否认,这些漂洋过海、落地生根的外报,成了影响晚清、北洋中国社会脉搏的魔术师。他们不只是信息搬运工,反倒更有些幕后推手的味道。可,到底是外报在搅动风雨,还是风雨催生了外报的“黄金之夜”?人们总觉得问题有些绕口,可偏偏它就是历史真实的一角。

袁世凯一死,北京像被踢倒的棋盘。各色军阀各显神通,这头张作霖,那头段祺瑞,彼此间交错的算盘打得惊天动地。可坊间的言论,却在这混沌纷乱中悄然发酵。似乎越是中央无主,文化与思想越发野蛮生长。老一代士大夫困惑地看着新青年写的那些新词、借用的英文短句,而大学、报馆、出版行当,早成了思想的练兵场。也许没人能完全控制得住这纷扰的局面——但在这之间,中国报纸、尤其是那些外报,像被忽然注进了一剂强心针。诸如《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密勒氏评论报》,以及《大陆报》,它们时而冷静、时而激进、时而老成持重、时而无端火爆。全世界眼睛忽然都盯向北中国的时候,谁又在意过这些外报背后搅动风云的无形手指?

这里最让人被动又尴尬的,是中国人既害怕这些外报,又不得不信任它。英国人的实力,长期盘踞在报纸头条之下。美国报纸虽说始终以“客观、中立”的面目示人,但实际更容易搏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好感。外报的读者圈子比想象的广。不止外侨、外交人员——许多年轻的中国学子视它们为学英语的窗口。尤其在1917年以后,像《密勒氏评论报》,出现在学校、教会课堂,被新青年一代用来练习英文。新闻之外,有些时候,更像硬碰硬的思想试验田,谁说办报纸的不能间接带动国际格局?有时我会讽刺地想,是不是他们压根没把中国当真正的市场,只当个传声筒。但现实总不按人设走。

五四运动是个被无数人反复演绎的主题,好多时候,学者们拿它当历史考题,你问五个人能有六种答案。有人说它就是个学潮,有人说它是思想启蒙,有人压根认为它外表光鲜实际搅不动根子里的旧东西。但你很难否认,这其实是个“被国际新闻引发”的运动。是巴黎、伦敦、华盛顿的航邮和电报,日夜轰炸着中国。消息从欧洲会场飞回上海、京津,学生、商人、工人轮番知道山东已经“拱手让人”。一份美国报纸的翻译、一篇英报头条,能在极短时间里改变数万人的情绪走向。其实到了今天,微博、知乎上的舆论爆点不就是这个路子?信息巨浪一冲,想挡也没招。

那些外报有时候也看得贼死准。他们既要盯着日本利益,生怕在中国碰壁;又想借五四运动刺激自己国家的政策。看似“客观报道”,一转身就成了舆论动员。什么内幕揭露、什么热点追踪,“记者”写的多像侦探小说。然后中国自己的报人又忍不住把这些外文消息翻出来,大声地中译、传送、配评论。各省各地的报社风格大相径庭,翻译同一条消息,有的痛骂,有的轻描淡写——这不是“专业素养”,而是立场的艺术。一个新闻标题里“卖国贼”的字眼,能被改成“令人震动的坏消息”,到底骗得了谁?可惜也没人反对这套玩法了。

《密勒氏评论报》当年那点据说“引爆”了天下的文章,报馆门前不过几十号员工。可谁又能低估,这批新闻的扩散力?一边是美国大使的呼吁,一边是侨民协会的请愿书。中国本地的报馆老师傅,有的偷偷羡慕,有的悄悄翻译。其实他们压根不信这些外国人的“正义”,只是觉得多一个声音,多一根救命稻草罢了。奇怪的是,后来的事件又好像让这些外报成了替中国说话的使者。说白了,外国记着写东西,有自己的底线,中国人翻译的时候又加了滤镜。真真假假,全凭一双心眼。

外报与五四运动的故事,大概没人能讲清楚到底谁影响了谁。英国、美国的报纸、编辑、通讯员,他们背后站着投资人、侨民、商务代表。但在某些时刻,英国报纸又担心被看作是干预中国内政;美国人明知中国学生运动与己无关,却老爱往上贴金。有趣的是,日本人在华自办的那些报刊,同母国配合得天衣无缝,字里行间一点儿都不遮掩自己立场。我常想,如果能把日文报纸的版面与英美报纸一起拼到一处,会不会像看多幕剧?但偏偏主流研究只盯着英美系,日系的声音被削弱,读者在一堆洋文献里反而成了聋哑人。

《五四运动史》抓着“巴黎和会”这一节点不放,说是它成了中国新思潮的涌动点。其实在华英美外报某种程度上只是传信人。可别小看他们留下的痕迹,每一个爆炸新闻的背后,学生暴动、市场停工,两地报馆的急电,四面八方的同情信。北京的学者以为是在为国呐喊,有些外报的主编其实嘴上支持、心里算盘打得要命。真正的难点是,这些“外来声音”是否真的推动了民众的行动?我反倒怀疑,很多运动高潮,可能恰恰因为外报的炒作才被点燃,否则就算巴黎和会怎么不公,也就被卷成了风中的纸屑?

人们总坚信,历史里的新闻资料愈多愈好,恨不能全都翻一次。可真要读那些老报纸,发现无非是文风绵软、话里带刺,夹着各类小道消息。有段时期研究者爱用那些报纸资料“还原历史现场”,号称每一桩细节都可考。不过,多半这些追溯,还是靠二手、三手材料织成。至于一手档案、备忘录,反而鲜见。要说真实,学界如今提倡提高批判精神,有时也会被一纸新闻误嚼半天,陷进去拔不出来。

外报与中国本地报章之间的关系,说实话,像猫和老鼠。有时外报话题先声夺人,华报便复刻一通,翻译、编辑再本地化。一则资讯,在英文版和中文版间翻了好几道手,等到读者入眼,未必还看得出原来的镜像。偶尔我又觉得,这恰恰折射了消息传播的魔力。可转念一想,这种层层过滤是否意味着失真,无从查证。谁又敢说自己手里的“独家史料”就真能说明一切?

1919年左右,年轻读者的视界,已经不只局限于四书五经。就算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外报,外报被翻译进本地期刊,依旧搅动起层层民情。许多学生组织起了“时事社”之类的小团体,甚至用外文评论当英语教材。民众据此得知世界脉动,不再是闭目塞听。那一波翻译运动,在我看来,比单纯的抗议还深刻。这种间接影响,未必每一例有凭有据,整体观之,历史走向便与媒体形态关联密切。

但拉开一点看,又会觉著史家用外报讲五四,有种夸大其词。报纸写得精彩,能动员多少人真去抗议,这道算式没人真解过。动人的,反而是那些“未刊之故事”:比如稿件被删、编辑部争吵、报馆暗地改动词句。有时一桩平平无奇的稿件,或许在编辑台灯下经历数番斟酌才“出生”。伪善一点?不对,或许本就矛盾。

英美外报动辄说自己“中立”,可明明暗暗里总是偏着自家国家利益。报馆与母国政府之间流露的分歧,外人看得见,有时比中国政府还要坦诚点。可等到五四运动刮起风暴,外报转向支持中国,之后又在抵制日货运动失控时站回自己商业利益那一头。说到底,什么新闻独立、什么国际道义,真遇到切身利益时,一个都保不住,何况当年深圳还没设经济特区。

有人觉得外报会在中国点燃民族主义,其实外报更多是利用本地媒体扩大抗议声势。各类译介、评论五花八门,读者群体拿来当饭后谈资也好,当政治指南也行。网络数据分析显示,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外报译本1920年代有突增,读者群一度突破5000人,可当真起决定作用?没见后来的学者得出相反结论。有人明明统计过,外报报道的翻译被本地媒体修改幅度高达35%。意思很明显,有些东西天生就不纯粹。

至于说今天参考历史新闻,得出什么结论,大多到这一刻也说不明白。新闻报道是拼接的、碎片的,有真有假。五四时期外报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有误导甚至仇恨制造的情况。如果说历史现场里有一只无形的手,那这只手的来路让人难辨。外报既是信息的搬运工,也是利益的化身;民众有时信它,有时骂它。标准答案反倒成了奢望。

所以历史现场到底是谁给了谁动力?外报搅局,还是风中的浪花?外报资料只是窗户之一。再小的细节,其实都藏着巨大世界。有些事,再推敲也得不到唯一答案。

来源:恬静果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