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见丨卤鹅哥:一人带火一座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06:06 2

摘要: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及数字经济融合等战略的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重要支点。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流量”不仅是衡量网络热度的虚拟指标,更演变为一种能够被捕捉、引导和转化的关键经济资源。一个短视频、一个网络热梗,都可能成为引爆区域经济增

文|重庆启点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陈鼎

在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及数字经济融合等战略的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正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重要支点。在这一时代浪潮中,“流量”不仅是衡量网络热度的虚拟指标,更演变为一种能够被捕捉、引导和转化的关键经济资源。一个短视频、一个网络热梗,都可能成为引爆区域经济增长的“奇点”。然而,“流量”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何将这瞬息万变的线上关注度,沉淀为可持续的线下产业动能与真实的经济增长,成为考验每一座城市治理智慧与经济韧性的关键命题,而地处渝西的西南小城荣昌,便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通过一只卤鹅书写了生动答卷。

缘起:一个人的“奔跑”与一座城的“惊艳”

2025年5月,地处渝西的西南小城荣昌,突然登上了全国社交网络的热度榜单。其源头并非官方推介,而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卤鹅哥”,他用真诚与汗水,把荣昌的味道带到了千里之外。这场“爆火”,是家乡故事带来的感动,更是荣昌如何争取、对接并转化流量为发展动能的完整体现。

从数据看,5月的成绩足以惊艳。荣昌区官方数据显示,全月接待游客673.98万人次,同比增长224.31%;实现旅游总收入37.74亿元,同比增长228.39%。与之呼应的是卤鹅的产销数据,同期突破111万只,同比增长623%,其中线上销售50.2万只,线下销售61.33万只。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旅与美食的互相引流,荣昌这座小城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这一切的起点可追溯到“五一”黄金周。短短五天,荣昌接待游客超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卤鹅单日销量瞬间突破6万只,政府食堂、餐厅、摊点前都排起长龙。这场“消费井喷”是区域流量与本地资源深度结合的产物,也是对城市“应变能力”的直观检验。荣昌区顺势推出大规模免费停车、免费乘车、政府食堂“小碗菜”优惠供应、赠送伴手礼等举措,极大提升了旅游的便利性,让游客感受到了“宾至如归”的真诚。

热度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迅速传播。“卤鹅哥”因投喂网红“甲亢哥”而获大量关注,其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的视频累计浏览量破十亿,覆盖超过三十个国家。他通过海外直播、展示“剁鹅”技艺,使这份“乡味”跨越了语言文化障碍。卤鹅哥并非专业营销人,其表达朴实无华,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诚,让观众找到了亲切感,建立了信任。每一口卤鹅,仿佛都在诉说:“这就是我的家乡,我为此骄傲,我认真,你也可以相信。”

引爆:从个体行动到政企联动的“双向奔赴”

荣昌的爆火,从传播路径到政府回应,都在“意料之中”。其背后,是被网友亲切称为“卤鹅哥”的林江,用行动点亮了全城的聚光灯。

早在4月底,林江已开始崭露锋芒。据报道,他曾先后在成都、重庆、深圳、香港和长沙五座城市,追随顶流网红“甲亢哥”,高调投喂荣昌卤鹅。尽管语言不流利,但他用一句热忱的“Rong chang braised goose”,完成了一次真诚的“美食外交”

3月底至4月初仅一周,林江的抖音粉丝便暴增12万余人,粉丝总量突破31万。他开始搭建直播矩阵,目标明确:推广的不只是卤鹅,更是荣昌的文化与非遗。这种草根式的宣传,迅速进入了政府的视野。4月7日,荣昌区召开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强调要借助网络达人的热度,将其裂变为产业增长。紧接着,4月16日,区政府召开网络经济暨卤鹅产业“金点子”征集会,相关领导明确表态:“荣昌要火爆,游客要来,停车免费……交警不是来贴罚单的……城管不是来掀地摊的”,释放出政府全方位支持的强烈信号。

4月22日,荣昌召开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形成了集养殖、加工、物流、市场与品牌于一体的发展路线图。4月25日,官方正式发布《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4321”工作框架。在“政府推动+市场发力”的双轮驱动下,林江的个人行动被迅速整合进城市发展战略中。他被授予“荣昌卤鹅首席推介官”称号,获奖励10万元,其五城投喂费用也被报销。光明网报道称,荣昌区“以10万元撬动1亿元传播效应”,成功将“网红经济”转化为产业动能。

4月27日,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打飞的”专程来到荣昌,林江捧鹅递食的画面成为全网热点。相关领导亲自到场,与周鸿祎互动,并向他“种草”本地美食。这次“政、商、网红三方联动”,将荣昌的曝光度推向新高。随后,一系列务实行动迅速展开:政府召开多次专题会集思广益,强调“稳稳接住流量,不涨价、保安全”。“五一”期间,政府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提供3元至18元不等的平价套餐,仅5月1日当天就接待6.7万多人次;交警也改为“提醒式”管理,确保游客体验。同时,卤鹅产业链上的企业被纳入政府扶持体系,电商产业园建设也正式启动。

这一连串事件,构成了“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经典图景:林江激活流量入口,政府迅速响应并提供资源背书,企业协同扩张。“五一”期间,排队买鹅成为荣昌的常态,城市关注度跃升为“西南出行新热点”。回顾此历程,时间脉络清晰:3月底出发投喂—4月上中旬爆火—4月7日政府介入—4月中下旬政策方案密集出台—4月27日周鸿祎互动加速—5月初黄金周迎来爆发。不到两个月,个人行动与政府工程完美融合,构筑了“互联网+城市品牌”的范本。

探因: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林江为何能火?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任何“爆火”都非偶然,而是深层共鸣的必然。卤鹅哥的走红,是其个体特质、内容表达与时代情绪的精准叠加,是一场“真诚”的胜利。

首先,观众的普遍评价是:这个人太真诚了。林江并非科班主播,没有营销话术,一切随性而来。他手拿卤鹅,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介绍着荣昌的一切,语速快到气喘,却从不敷衍。这种“笨拙”的朴素,与过度包装的营销视频形成鲜明反差,传递出难得的温度。他的真诚更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上。他不惜成本五城奔波,只为“帮家乡出点力”。他的视频里没有争议,只有一种笃定的情感:我的家乡很好,希望你们也能喜欢它。

其次,在走红前他已坚持做了两年多的短视频,尝试过多种内容,但都未激起水花。人们看到的是他爆火后的风光,却不知其背后为每条视频付出的努力。他的坚持源于对内容的尊重,正如他所说:“哪怕没人看,也要把卤鹅做得干干净净。”这份信念,最终酝酿出了感动。

最后,是他所传递的正能量。林江不蹭热点、不带偏见,用近乎笨拙的方式传播善意。他平静地讲述着家乡的鹅、乡民的笑和自己的故事,被网友誉为“久违的清流”,恰好满足了公众对质朴内容的集体呼唤。

但真正让林江出圈的,是其身份所携带的“镜像价值 ”。作为返乡创业的草根、地方美食的自发推广者,他代表了“由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弥补了官方宣传难以覆盖的感性认同空白。他不是策划的产物,而是一次情感的自发生长。他没有所谓的“流量密码”,只有一句发自肺腑的“荣昌卤鹅真的好吃”,这击中了无数网友对人间烟火的向往之心。

从传播逻辑看,他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共鸣点。“卤鹅三刀剁法”成为年轻人的模仿挑战;介绍荣昌地理的视频被转载转发。他让人们看到,一个小城也拥有值得被讲述的故事。在各地费尽心思打造“人设”的背景下,林江的人设却毫不修饰。这种不依赖资源的“自燃型传播”,正是当前城市IP打造中最稀缺的部分。因此,林江的走红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内容时代对“真诚”的一次奖赏。

深思:从“网红城市”到“长红样本”的进阶之道

一个人可以点燃一座城,但火光能否持久,取决于城市的回应。面对泼天流量,荣昌政府迅速响应,出台《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并构建了清晰的“4321”发展体系。

“4”是“四个一”:成立一个发展专班、出台一个发展方案、召开一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一系列营销活动。

“3”是“三个构建”:构建全链条的产业体系、规范的品牌质量标准体系、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推广体系。

“2”是“两个机构”:建立荣昌卤鹅产业联盟与荣昌卤鹅产业研究院。

“1”是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从工匠到销售,全链条强化人才支撑。

这套“4321”体系,构建了从行政、市场、标准到人才的完整闭环,把流量热点,转变为一个系统性、长期的产业工程。荣昌并非在消耗“卤鹅哥”的人气,而是在为自己的优势产业装上制度的“发动机”。

荣昌之所以能迅速行动,正源于其早已打下的坚实制度基础。早在2022年,当地就推出了领先的“123456”营商环境服务体系,这是一套将服务理念深度融入日常治理的系统性框架。该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环环相扣。

它以“一家人”理念定下亲商基调,用“两手抓”(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并重)明确工作方针,以“三个尊重”(尊重企业家、投资者、纳税人)营造社会氛围;同时,它要求政府用“四到”服务标准和“五商生态”将服务落到实处,并以“六不要”为干部划定行为红线,构建起亲清的政商关系。

正是这套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服务准则,让荣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得从容不迫。

“五一”前夕,提前调度城市运力、开放3.8万个免费停车位、开放政府食堂供应平价菜,这些暖心举措的背后,是一整套成熟的治理体系。除了应急服务,荣昌还着眼于长期竞争力,推动产业联盟、设立研究院、与主流平台建立合作,试图将一次流量事件,转化为长期的区域品牌认知。

如果说林江激活了一个IP,那么荣昌就为这个IP补上了服务、体系与产业方向。流量来得突然,但城市的成熟应对决定了它能否留得住。从这个意义上说,荣昌是在林江的带动下,展示了自己的自信与深度,证明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城市。

如今,许多地方试图打造“网红城市”,但大多止于表层热度。荣昌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将故事延续为长期竞争力的可能性。林江用一只卤鹅赢得关注,荣昌则用一整座城市的反应力、承载力与创造力,赢得了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政府将林江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不打扰、不越界。在这场“制度与激情”的双向奔赴中,林江是火种,制度是助燃,政府是风口,产业是回路,最终实现了一个人、一个IP、一个产业、一座城的同频共振。

当然,这其中有机缘的成分,但更应看到“幸运”背后的准备。没有高效的日常行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长期的产业积累,这份幸运不会来,也留不下。正如网友所言:“荣昌火了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它配得上这份运气。”

在这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荣昌和林江的故事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楼与GDP,更在于它如何对待一个普通人。只要对真诚足够尊重,对热度足够珍惜,对机遇足够认真,就有可能接住这个时代,哪怕你还是个连续七次创业失败的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