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项研究表明,非手术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以及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等效结果。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10至16岁患有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青少年,原位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治疗的结局相似。
本文汇集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间发表于综合及亚专科期刊上的重要研究。优先选择具有较高证据等级的研究。
一、创伤
1、肩肘骨折
两项研究表明,非手术治疗粉碎性锁骨骨折以及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等效结果。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10至16岁患有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青少年,原位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治疗的结局相似。
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非急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通过私家车转院与通过救护车转院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一项纳入1446名患者的系统评价显示,接受非手术治疗的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残留矢状面畸形和需要后续手术的比例更高,尽管功能结局和患者满意度相似。两项研究分析了儿童肘关节X线片的困难性,原因在于解剖变异和患者体位,其中一项研究建议使用肱骨干而非肱骨远端来评估肱骨前线。在另一项研究中,Miller等人推荐使用改良的Jakob分型评估肱骨外髁骨折,其观察者间可靠性极佳;关节造影仅在8%的病例中改变了治疗计划。在另一项关于肱骨外髁骨折的研究中,Tippabhatta等人发现年龄增大、合并肘关节脱位以及采用切开复位治疗是术后僵硬的风险因素。在一项关于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研究中,直径>4.0mm的螺钉及使用垫片与更高的因症状需要取出内植物的比率相关。
2、前臂骨折
一项研究显示,对于Ⅰ型开放性前臂双骨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为88.7%且无感染;石膏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0.7)以及前后位X线片上桡骨复位后移位达25%,失败的几率都会增加。另一项研究检查了402例前臂双骨折手术治疗后再骨折的情况,显示再骨折率为5.5%,在年龄≤10岁患者、使用髓内装置单骨固定以及桡骨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
3、下肢损伤
髋关节周围的骨折和脱位仍然具有挑战性。在一项针对Delbet Ⅱ型和Ⅲ型股骨颈骨折、随访至少6年的研究中,Haider等人未发现近端股骨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在愈合率、骨坏死或二次手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空心螺钉组的头-转子间距减小。一项纳入575名患者的系统评价显示,脱位最常见为后脱位,最常采用闭合复位治疗;骨坏死是最常见的长期不良事件,最常见的合并损伤是盂唇和关节囊损伤(14.0%)以及髋臼骨折(9.4%)。
一项针对2至6岁儿童股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单侧髋人字石膏组与1.5髋人字石膏治疗组的功能和影像学结局相当,但单侧髋人字石膏组父母满意度更高,皮肤压疮发生率更低。
多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胫骨结节骨折的认识。Milner等人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有Osgood-Schlatter病患者在所有时间点发生此类骨折的几率显著增高,尤其是在诊断后1个月。与胫骨中段骨折的匹配对照组相比,此类骨折患者在受伤时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的几率高出15倍。另外两项研究表明,此类骨折并发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比率远低于既往报道,提示预防性筋膜切开术和住院监测可能没有必要。
Sheth等人识别出3种常见的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类型,提出可在术中透视下优化轴位面的螺钉轨迹。Onay等人发现,与解剖复位和切开技术相比,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闭合复位经皮固定可提供满意的中远期功能结果,且不增加并发症。Zimmerman等人研究了取出骨骺螺钉的做法(因认为可能增加胫距关节接触力),发现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中,保留骨骺内植物的患者与取出内植物的患者功能结局相似。
4、感染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儿童急性肌肉骨骼感染的金标准,采用无需造影剂和麻醉的快速MRI方案可能更便捷。一项在18个月至18岁接受儿童急性肌肉骨骼感染检查的患者中实施此类方案的研究显示,成像时间、成像持续时间和判读时间均得到改善,复扫率约为10%。这些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就诊费用降低。
尽管Kocher-Caird标准已被广泛用于诊断儿童化脓性关节炎,Valisena等人认为在当前金氏金杆菌流行率增加的临床环境下,这些标准可能不够充分。因为感染金氏金杆菌的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常表现为症状较轻,且炎症标志物实验室值较低,感染金氏金杆菌的儿童可能不满足所有Kocher-Caird标准,这可能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此外,金氏金杆菌培养最好通过核酸扩增检测来诊断。
在一项针对135名化脓性关节炎儿童的回顾性研究中,Moore-Lotridge等人将术后第2天的C反应蛋白(CRP)术前术后变化作为护理后续步骤的指标。术前或术后CRP每增加10个单位,升级护理的风险增加22%。术前CRP>90mg/L且术后第2天CRP升高的患者住院时间和不良结局显著更长更多。
二、下肢
1、马蹄内翻足
Rice等人发现,接受Ponseti石膏治疗的特发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在3岁时,约50%的患者粗大运动技能评分低于第25百分位数,约四分之一患者评分低于第10百分位数。与低粗大运动评分相关的因素是需要重复经皮跟腱切断术以及支具依从性差;支具依从性使评分低于第25百分位数的几率降低80%。
2、肢体畸形与重建
Tippabhatha等人比较了克氏针与钢板固定用于柔性扁平足跟骨延长截骨术的效果,发现两种方法在矫正效果、石膏固定时间、愈合时间和最终随访时的临床结果评分方面相当,但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因内植物引起疼痛而再次手术的比率更高。一项在山羊模型中进行牵张成骨的研究发现,与静态固定相比,“反向动力化”(在牵张期使用模块化支撑杆,在巩固期使用刚性固定)能更早形成再生骨,且再生成骨更成熟。
两项关于sleeper plate技术的研究指出了持续的担忧。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25名接受sleeper plate治疗的患者与47名接受完全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发现休眠组48.5%的患者维持了矫正,而取出组为72.2%,且17.3%的sleeper plate患者出现栓系现象。另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13名(19膝)患有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并接受胫骨或股骨半骺骨干固定术患者的sleeper plate技术。所有使用胫骨sleeper plate的患者均出现骨长入空螺钉孔导致栓系和过度矫正,表明该不应用于多发性遗传性骨软骨瘤病。
3、神经肌肉疾病
一项长期随访研究调查了脑瘫儿童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DR)后的髋关节脱位情况,发现按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估的脱位率与已发表的群体研究报道一致。术后5年回顾时,SDR对髋关节脱位既无积极影响也无消极影响,GMFCS分级仍是髋关节病理的最强预测因素。Klapekos等人对接受单纯股骨近端截骨术或股骨近端截骨联合骨盆截骨术的儿童进行了5年随访研究。尽管联合手术组术前移位百分比更高,但其失败率(移位百分比>50%)更低。对于已脱位的髋关节,McHale手术被描述为挽救性手术。一项针对65个髋关节(52名患者)的研究显示,疼痛显著减轻,个人卫生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尽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3.9%,但>80%的护理人员表示会再次选择此手术或推荐给他人。
在一项比较功能性电刺激(FES)与传统踝足矫形器(AFO)使用的随机研究中,超过一半的偏瘫型脑瘫患者(25人中的13人)选择继续FES治疗,尽管在踝背屈或脑瘫生活质量问卷的参与领域方面没有显著改善。作者强调了在考虑足下垂患者治疗策略时尝试FES的机会。
一项纵向研究(患者年龄从18个月至18岁)探讨了脑瘫儿童的上肢功能,以明确手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手动能力分级系统(MACS)Ⅰ级的儿童组中,主要在2岁半之前,手功能有显著发展。MACS Ⅱ级儿童的快速发展期稍长(学龄前期),而MACS Ⅲ级儿童则持续到7岁。手功能水平维持到18岁,表明需要在学龄前早期进行强化运动训练。
自疾病缓释药物引入以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的治疗前景不断变化,导致我们对髋关节和脊柱新自然史的认识存在空白。Kuong等人发现,当诺西那生钠在症状出现后的儿童期后期给药时,95%的髋关节在3年内发生半脱位或脱位。此外,大多数髋关节的Reimer移位指数随时间持续恶化,表明尽管诺西那生钠治疗使肌力有所改善,但髋外展肌力较弱导致的肌力不平衡仍然存在。
三、髋关节
1、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DDH治疗后的残留髋臼发育不良(RAD)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Bavan等人评估了305名接受Pavlik吊带治疗的患者,发现27%的髋关节在2岁时存在RAD,19%在4岁时存在RAD。患有RAD的患者吊带使用时间更长,且在治疗结束时的α角更小。Paranjape等人对41名(46髋)接受Pavlik吊带治疗的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了至少4年的随访。在最终随访时,30%的髋关节存在RAD。在患有RAD的髋关节中,93%在治疗结束时形态正常。在就诊年龄或吊带使用时间方面,组间未检测到差异。
两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外展支具的作用以及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后RAD的发生情况。在两项研究中,外展支具的使用与复位后2年和4年RAD发生率降低无关,但与较低的早期二次手术率相关。
2、Legg-Calvé-Perthes病(LCPD)
LCPD残留畸形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其中长期结局知之甚少。在51名接受外科髋关节脱位联合相对股骨颈延长和股骨头颈骨软骨成形术的患者(至少随访4年)中,5年生存率为80%,10年为66%。与失败相关的因素是术前疼痛和近端畸形的严重程度。
3、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
SCFE的及时诊断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但可能受到健康的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影响。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Smith等人评估了351名接受SCFE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他们的队列中,37%的患者诊断延迟≥12周,拥有公共保险和来自单亲家庭的患者风险增加。
尽管SCFE的发生存在已知风险因素,但其中一些关联正在被重新审视。一项针对65名SCFE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32%的患者就诊时促甲状腺激素(TSH)值异常,这一比率远高于既往报道。另一项研究使用多机构数据库分析了SCFE的风险因素。接受人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的SCFE发病率很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四、运动医学
在一项评估生长障碍的前瞻性研究中,Bolzinger等人对平均年龄13.2岁(范围9至16岁)使用自体半腱肌移植物进行初次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患者进行了2年随访。经骺固定术导致较高的生长障碍发生率(肢体长度差异和轴向偏移),尽管无一具有临床相关性。
青少年人群中ACL损伤的发生率持续上升。Maheshwer等人研究了2015年至2020年间接受初次ACL重建的≤18岁患者(平均年龄16.1±1.3岁[范围13至18岁],不考虑所从事的运动),发现高中新生和高年级学生ACL再撕裂风险增加,橄榄球(31.8%)和足球(27.3%)是同侧再撕裂患者最常从事的运动。与其他移植物类型相比,接受自体腘绳肌腱重建的患者再撕裂发生率更高。
尽管用于ACL重建的同种异体移植物历史上显示出较高的失败率,但一组研究表明,在不参与竞技性旋转运动的患者中使用,可将失败率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在一项针对双侧髌骨不稳患者的研究中,Parikh和Rajdev评估了双膝之间风险因素的存在及其侧别差异。纳入了32名平均年龄14.6±2.3岁的患者。最常见的风险因素是滑车发育不良(92.1%)和髌骨高位(79.7%)。作者还指出,成对膝关节的每个解剖风险因素具有对称性,无显著差异。
五、上肢
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NBPP)患儿存在功能缺陷,但即使通过保守治疗也常能获得良好预后。在一项429名儿童的队列中,出生后30天内转诊至多学科臂丛神经门诊的患者,在肩外展、前屈、外旋和前臂旋后的主动活动度方面总体恢复更好,且主动肘伸展活动度丧失减少。现在可以使用实时3D动作捕捉系统评估臂丛神经麻痹儿童的上肢运动。当参与者伸手够取目标时,可同时测量其活动度的多个方面,并与对侧肢体或同一儿童既往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偏瘫型脑瘫儿童也能从早期干预中获益,即使用包含下肢的手-臂双侧强化疗法(HABIT-ILE)。在一项针对50名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HABIT-ILE的队列在双手运动功能方面有显著改善,且在<2岁的儿童中改善更为明显。
在一项针对70名(4至25岁)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患者的研究中,仅6名患者无需手术即可处理。第一肋或颈肋切除联合斜角肌切除术使86.2%的患者症状缓解,并能恢复到出现症状前的运动或活动水平。
选择避免抽吸或手术治疗的腕部或手部腱鞘囊肿患儿,在2年内自发消退的比例为62.6%。手部囊肿(84.0%)比腕部囊肿(55.4%)更可能消退;但在初次评估时已存在>12个月的囊肿,手部囊肿(41.2%)比腕部囊肿(67.1%)消退的可能性更小。
六、脊柱
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
研究持续关注避免或减少进展至需要手术的技术。两项关于夜间支具的研究显示了较高的支具依从性(3个月时98%,停用时84%),且手术率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试验(BFAIST)中的Boston支具相似。然而,另一项研究显示34%的患者在停止或逐渐撤除支具后侧弯继续进展,并且除了更大的侧弯外,预测进展的风险因素信息有限。
一项关于超声引导下双侧双节段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显示,术后所有时间点的数字评定量表(NRS)疼痛评分均较低,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总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以及恶心和/或呕吐发生率均较低,且不干扰神经监测。另一项研究检查基于术中CT的导航,试图量化医源性癌症风险,并提倡制定辐射预算方案和开发低辐射技术。在保留运动节段方面,一项平均随访6.7±0.8年的研究表明,选择性融合Lenke LC型胸弯发生不良影像学结果的风险可接受。另一项研究提醒,对于双主弯或三主弯患者,选择性胸弯融合仅显示腰椎侧弯的自发性冠状面矫正,在矢状面和轴状面没有显著改善。
2、早发性脊柱侧凸(EOS)
引导患者走向其假定的确定性手术存在诸多困难。一项Kaplan-Meier分析显示,随着首次手术年龄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因此建议将生长棒治疗推迟至>71个月龄。关于磁控生长棒(MCGR)的近端固定失败,上端固定椎(UIV)在T2和T3(与T4相比)以及使用全螺钉或螺钉-钩组合(与全钩相比)与较低的意外重返手术室率相关。对于Shilla型系统,43%的患者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矢状面平衡(无论哪个方向)的变化是其术后发生的最强预测因素。在另一项研究中,McIntosh等人发现MCGR植入后平均2年内的计划外重返手术室的比率为38%,研究中仅39%的患者在植入后5年内未发生计划外重返手术室。当比较最终的24项早发性脊柱侧凸问卷(EOSQ-24;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父母代评问卷)与早发性脊柱侧凸自评问卷(EOSQ-SELF;评估年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新型自评问卷)时,EOSQ-SELF组在疼痛与不适、肺功能以及疲劳与能量水平领域的评分显著更差,表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存在认知差异。
在834名接受生长友好型手术“毕业”(即完成生长调控,进行最终融合)后至少随访2年的患者中,总体翻修风险为13%,其中66%(108名中的71名)为急性翻修(毕业0至2年内),最常见原因是感染(71名中的26名[37%])。在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中,接受钛合金生长友好型植入物(传统生长棒、MCGR和可垂直扩张假体钛肋[VEPTR])治疗的患者血清钛水平升高,并随时间持续存在,无肾脏排泄证据。
一项来自小儿脊柱研究组(PSSG)针对2355名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EOS)患者的回顾性数据库研究显示,107名患者报告了背痛症状,其中仅42名患者接受了MRI检查;在这42名患者中,21名(50%)在MRI上发现了潜在病理。
3、保留活动度手术(Motion-Sparing Surgery)
一项针对来自10个中心的208名接受胸椎前路椎体栓系术(AVBT)患者的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36个月内栓带断裂发生率为50%;与未发现栓带断裂的患者相比,此类患者后期需转为后路脊柱融合术的比例显著更高,且最终随访时平均主弯冠状面Cobb角更大。一项针对29名使用后路动态撑开装置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后平均1.9年,在结构上方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存在可测量的脊柱活动度,且无自体融合证据;然而,11名患者(38%)已接受再次手术,最常见原因是内植物断裂(29名患者中的4名[14%])。
4、评估骨龄与成熟度
随着开展更多成功受患者生长阶段影响的手术,评估骨骼成熟度仍然是产生大量研究的主题。两项研究分别描述了改良Fels膝关节骨骼成熟度系统和简版Fels膝关节骨骼成熟度系统。第一项研究确定改良Fels系统和简版Fels系统似乎能提供可靠、准确且快速的骨骼成熟度评估;第二项研究确立了使用改良Fels系统的高观察者间可靠性,且学习曲线非常短(7个病例)。另一项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可利用踝关节、胫骨、腓骨或后足X线片的骨龄图谱。胫骨和腓骨远端骨化中心在幼儿期提供最佳的年龄评估,跟骨骨骺在青春期前阶段提供最佳的年龄评估。胫骨和腓骨远端骺板闭合为青少年骨骼成熟度提供了最多的信息。
引文格式
Christina K. Hardesty,MD,Jochen P. Son-Hing,MD,Allison Gilmore,MD,and Katharine F. Hollnagel,MD. What’s New in Pediatric Orthopaedics. J Bone Joint Surg Am.2025;107(4):341-347.DOI:10.2106/JBJS.24.01272
来源:骨科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