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丨毛主席唁电致敬戴高乐将军(毛主席挽纪逝者52)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06:56 1

摘要:1970年11月9日,夏尔·戴高乐将军在法国科龙贝双教堂镇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世界,也传到了北京。11月11日,毛泽东主席亲致唁电予戴高乐夫人,电文庄重简洁,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外交智慧。唁电于次日通过《人民日报》正式发布,其内容虽短,但字字千钧,高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夏尔•戴高乐夫人:

获悉夏尔·戴高乐将军不幸逝世,谨对他,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

毛泽东

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北京

1970年11月9日,夏尔·戴高乐将军在法国科龙贝双教堂镇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世界,也传到了北京。11月11日,毛泽东主席亲致唁电予戴高乐夫人,电文庄重简洁,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外交智慧。唁电于次日通过《人民日报》正式发布,其内容虽短,但字字千钧,高度概括了戴高乐将军作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的历史形象。这一评价准确概括了戴高乐一生的主要斗争轨迹。

戴高乐将军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法国本土政府选择妥协投降之时,戴高乐毅然发起“自由法国”运动,以伦敦为基地继续领导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他于1940年6月18日通过广播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永不放弃抵抗。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法国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转折,也使他成为西方盟国中抵抗运动的象征性人物。毛泽东在唁电中特别强调其“反法西斯侵略”的功绩,正是对这一段历史的充分肯定,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一切为人类正义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的真诚敬意。

与此同时,“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这一评价,精准把握了戴高乐在战后特别是1958年重新执政后所推行的一贯政策。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正在于坚持外交独立和国防自主,努力使法国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制约。他领导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大力发展独立核力量,积极改善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关系,并于1964年作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在唁电中突出这一点,既是对戴高乐政治遗产的尊重,也传递出中国重视与法国这一特殊双边关系的明确信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电文完全摒弃了阶级标签和制度划线,而是从人类共同价值和国家民族立场出发,对一位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作出公正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远见。他们始终认为,国家之间可以基于共同利益、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关系,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够和平共处。这一外交思想在唁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戴高乐将军是西方世界有远见的政治家之一。他于1964年不顾美国强烈反对,果断推动法国与新中国建交,一举打破西方对华封锁的坚冰,为两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的演变带来深远影响。毛泽东通过唁电这一庄严的外交文书,不仅表达了对戴高乐个人的悼念和敬意,更是向法国人民和政府传递出中国珍视由戴高乐开创的双边关系、希望继续推动中法友好合作的积极意愿。此举对于巩固当时中法互信、稳定欧洲方向外交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看,1970年前后正是全球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动的时期。中美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中苏关系持续紧张,中国迫切需要打破外交孤立、拓展国际空间。戴高乐执政时期法国所展现的独立自主外交倾向,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主张存在战略共识。因此,毛泽东致唁电的行为,既是对一位伟大政治家的告别,也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再次宣示,彰显了中国愿意同一切坚持正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携手共进的一贯立场。

这份唁电虽篇幅简短,但措辞精准、意蕴深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明辨是非的唯物主义立场,体现了新中国外交坚持原则、不拘一格的鲜明特色。它既是对戴高乐历史功绩的客观总结,也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实践,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中法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为后来中西方的广泛交往提供了重要启示。直至今天,毛泽东唁电中对戴高乐将军的评价仍被视为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文献,两国人民也始终铭记这位伟人为国家独立和人类和平所作出的贡献。历史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民族尊严、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才能建立持久而健康的友好关系。

来源:视角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