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第四战:志愿军如何用血肉长城挡住联合国军的反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1 08:43 2

摘要:果然,仅仅三周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就发动了代号为“霹雳行动”的大反攻。此时志愿军正处于“礼拜攻势”的疲劳期,弹药粮食几乎耗尽。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就此拉开序幕。而这将是志愿军入朝以来最艰难的一场防御战。

当志愿军1951年1月4日占领汉城的消息传遍世界时,许多人认为奇迹即将继续。然而战场上的指挥员们心知肚明:联合国军主力未受重创,更艰难的战斗还在后面。

果然,仅仅三周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就发动了代号为“霹雳行动”的大反攻。此时志愿军正处于“礼拜攻势”的疲劳期,弹药粮食几乎耗尽。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就此拉开序幕。而这将是志愿军入朝以来最艰难的一场防御战。

在说这次战役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三次战役。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当时志愿军秘密入朝,利用敌军轻敌心态,在云山、温井等地突袭得手,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击退至清川江以南。

到了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这次就相当经典了。志愿军诱敌深入,在西线长津湖和东线三所里实施双重打击,收复平壤,彻底扭转战局。

在第二次战役后志愿军迅速发起了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中,这次战役志愿军强势突破三八线,一举攻克汉城。但这时志愿军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后勤补给线已拉伸至极限。对此彭德怀冷静叫停了追击。

这时在前三次战役被打败的麦克阿瑟被撤职,换上了李奇微,李奇微很快就发现了志愿军的致命弱点:每次进攻只能维持7-10天。他决心利用这个规律发动反扑。

就在1951年1月25日,美军第1、第9军等部在全线发起试探性进攻。2月初,“霹雳行动”全面展开。李奇微的战术很明确:发挥火力优势,稳扎稳打,避免孤军深入。

志愿军的应对策略被彭德怀概括为“西顶东放”:西线依托汉江以南阵地实施坚守防御,东线诱敌深入后反击。

在西线战场,汉江阻击战 38军112师和50军奉命在汉江南岸建立桥头堡。这些部队经历了连续三次战役,减员严重,每个连队只剩下四五十人。

2月的汉江正在解冻,官兵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修筑工事。美军飞机终日轰炸,炮兵每天倾泻数万发炮弹。50军原系国民党起义部队,但在这场战斗中打出了威名。士兵们喊出“人在阵地在”的口号,许多阵地战斗至最后一人。

还有东线战场,横城反击与砥平里受挫 为缓解西线压力,邓华指挥第39、40、42、66军于2月11日发动横城反击战。此战歼敌1.2万人,俘虏众多,是战役中的亮点。

但在2月13-15日的砥平里战斗中,志愿军集中6个团围攻美军第23团级战斗队却未能攻克。美军依靠优势炮火和空中支援固守待援,志愿军缺乏重武器和弹药,最终被迫撤退。

到了3月7日,美军又发动名为“撕裂者行动”的计划,志愿军主动放弃汉城,逐步撤至三八线以北。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彭德怀知道:必须保持有生力量。

到4月21日,志愿军终于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此时第二批入朝部队已经赶到,第五次战役即将开始。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伤亡4.2万余人,“联合国军”伤亡7.8万余人(据中方数据)。虽然失去了汉城,但达成了战略目标:一是挫败了李奇微快速北进的计划,二是为后续兵团入朝争取了时间,三是摸索出应对美军火力的防御战术

第四次战役它证明了志愿军不仅能进攻,也能防御;不仅能打运动战,也能打阵地战。这场战役稳定了战线,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最终迫使双方走向谈判桌。

彭德怀在后来的总结中说:“第四次战役是在最困难情况下进行的。官兵们用血肉之躯弥补了火力的不足,为后续部队入朝争取了宝贵时间。”

(注: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

——————

参考文献:

1.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2.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人民出版社, 1981.

3.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

4. 李奇微.《朝鲜战争》.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3.

5. 美国陆军官方档案.《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 1956.

来源:历史沉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