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姜滨和高调的歌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09:00 1

摘要:姜滨,1966年出生于山东威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电子工程背景。1987年,他进入潍坊无线电八厂工作,后因工厂破产成为下岗职工。面对困境,姜滨与同事共同创立了潍坊怡力达电声有限公司,即歌尔股份的前身,专注于电容麦克风配件生产。创业初期,公司面临资金、

作者|企业家记事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姜滨与“歌尔”紧密相连。但两个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却完全两样——前者极为低调,后者则因为与“苹果手机”连在一起而总是会引发热议。

技术信仰者与实干家

姜滨,1966年出生于山东威海,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电子工程背景。1987年,他进入潍坊无线电八厂工作,后因工厂破产成为下岗职工。面对困境,姜滨与同事共同创立了潍坊怡力达电声有限公司,即歌尔股份的前身,专注于电容麦克风配件生产。创业初期,公司面临资金、市场和技术等多重挑战,但姜滨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技术的执着,带领团队逐步扩大业务。

姜滨的创业理念强调“产品第一”,他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来赢得市场。他提出“一流的人才制造一流的产品、服务一流的客户”的口号,并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产品”。他的领导风格以务实、稳健著称,注重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为歌尔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歌尔股份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再次站上千亿台阶,达1000亿元以上;净利润表现亮眼,同比增长153.7%至25.86亿元。其智能硬件业务(涵盖VR/AR、汽车电子等)收入占比恢复至56%。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成功实现了客户多元化,Meta、Pico、比亚迪等新客户有力接棒,改变了过往过度依赖苹果的格局。

通过对歌尔股份2010年至2024年财务数据的分析,我们从规模增长、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现金流状况等多个维度梳理出其十五年来的发展轨迹:

规模持续扩张,营收突破千亿

资产总计从2010年的32.8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27.07亿元,增长超过25倍,显示公司资产规模快速扩张。

营业总收入从2010年的26.4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09.54亿元,增长超过38倍,尤其在2020年后突破500亿并快速逼近千亿,反映公司市场占有率和业务量大幅提升。

盈利能力波动明显,毛利率持续下滑

净利润波动较大:2021年净利润达到峰值42.75亿元,但2023年骤降至10.88亿元,2024年略回升至26.65亿元,显示盈利稳定性不足。

销售毛利率持续下降:从2011年的28.07%下降至2024年的11.09%,毛利率腰斩,说明行业竞争加剧,代工业务利润率走低;客户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受限;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升。歌尔逐渐从高毛利声学器件商转向“大客户代工模式”,规模上升但利润率承压。

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转型技术驱动

研发投入金额从2010年的1.22亿元增至2024年的53.52亿元,绝对数值增长约44倍;研发占营收比重总体保持在5%~8%之间,2024年为5%,显示公司持续重视研发。

现金流整体健康,经营质量较稳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从2010年的3.2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2亿元,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21–2023年间维持在80亿元左右高位,2024年略有回落,但仍属健康水平。

从潍坊小厂到声学龙头(2001年-2010年)

2001年,姜滨创立了歌尔声学,初期聚焦于麦克风、扬声器等电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创业初期,公司仅有200平米的车间和不足20人的员工,但姜滨坚持将利润投入技术设备升级,如引进德国五轴加工中心,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他提出“向松下学习”的口号,强调品质文化,推动公司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使歌尔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国内麦克风行业的领先者。

2008年,歌尔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志着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上市为歌尔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加大在研发、生产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投入。2008年,歌尔的销售额达到10.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8%,显示出其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在夯实声学组件龙头地位后,姜滨领导歌尔开启了更为宏大的战略转型。2010年,歌尔通过苹果认证,成为其声学组件供应商,标志着公司进入高端客户市场。此后,歌尔逐步拓展至智能硬件、VR/AR等领域,推动公司从单一的声学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姜滨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强调“产品第一”的理念,推动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歌尔在MEMS传感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球微电声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3.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1.6万项,PCT及国外专利3800项,连续多年在电子元件研发实力榜单中位居前列。

苹果砍单,挑战与应变(2021-至今)

歌尔股份与苹果之间的“砍单”事件是2022年引发广泛关注的行业事件。

2022年11月,歌尔股份公告称其收到境外某大客户(业内普遍推测为苹果)的通知,暂停生产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主要涉及苹果的AirPods耳机(如AirPods Pro 2)。尽管歌尔股份否认了“良率造假”等传闻,但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事件是由于产品良率问题导致苹果调整订单。

此次事件对歌尔股份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表现造成了显著影响。据分析,歌尔股份预计2022年营收减少约33亿元,占其2021年营收的4.2%。此外,直接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预计在20亿至24亿元之间,导致其净利润大幅下降,预计较上年同期减少50%-60%。事件发生后,歌尔股份股价大幅下跌,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股价较2021年底下跌超60%。

此次事件暴露出苹果对供应链的严格要求,以及代工厂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挑战。事件引发市场对“果链”企业稳定性的担忧,也促使企业反思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问题。歌尔股份在苹果产业链中的地位一度受到削弱,影响其核心业务(如AirPods代工)的份额。

苹果“砍单”事件的冲击令歌尔2021年业绩一度大幅下滑。面对挑战,姜滨带领公司加速向多元化发展,重点布局VR/AR、智能硬件等新兴领域。公司通过与Meta、小米等全球领先企业的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推动智能硬件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制造”到“智造”,百亿并购以深化垂直整合 “果链”布局

在姜滨的领导下,歌尔股份在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中取得突破。

在“智造”阶段,歌尔股份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全面升级。例如,歌尔股份在精密扬声器生产线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实现了全线数字化透明追溯和多品类产品柔性化生产。通过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生产设备运行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歌尔股份还通过模块化生产,缩短了产线切换时间,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智造”转型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歌尔股份每年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左右,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

2025年,歌尔股份对外公布一项重大收购计划,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约1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95亿元)收购中国香港联丰商业集团全资子公司米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及昌宏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收购的标的公司为苹果供应商,歌尔股份希望通过此次收购在精密金属结构件领域与苹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尽管此次收购尚处于筹划阶段,但其规模之大,标志着歌尔股份在精密结构件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深化,也反映了其在“果链”中的重要地位。

争议,多与减持相关

姜滨及其家族持续且大规模的股份减持行为,是长期以来引发市场争议和投资者疑虑的核心焦点,尽管多数情况下在程序上合规。

2017年违规减持及监管函事件

违规行为发生于2017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17年7月17日向其发出监管函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公告,姜滨先生及其一致行动人姜龙先生(其弟)、以及他们共同控制的歌尔集团有限公司,在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系统减持歌尔股份的股份比例累计达到5%时,未能按照《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向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预先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也未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报告书公告后二日内停止买卖公司股份 。

此行为构成了信息披露违规,但“监管函”在监管措施中属于相对较轻的处分,旨在警示和督促,并未涉及更严厉的行政罚款或市场禁入等处罚。然而,此事件明确记录了姜滨在信息披露合规方面存在过失,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争议点 。

至于贯穿多年的持续性减持所持股票的行为,则一直跟随姜滨。其中,2020年至2021年期间尤为频繁和引人注目。

2020年8月28日, 姜滨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了149.86万股公司股份 。

2021年9月10日、11月26日及12月17日,姜滨均有大宗交易减持记录,其中12月17日一次性减持3300万股,引发了市场的剧烈反应和广泛讨论 。

媒体和市场分析普遍关注姜滨家族多年来通过减持、债券换股等多种方式的“花式套现”,据估算累计金额巨大,甚至有“套现上百亿”的说法 。

争议始终围绕着合法性与合理性之辩。从法律层面看,只要大股东的减持行为遵循了监管机构关于时间、比例和信息披露的规定,其行为本身是合法的 。公司方面也多次回应称,相关操作均公开透明,并按规定发布了公告 。然而,从市场情绪和投资者信心的角度看,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大规模、持续性减持,通常被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的信号。尤其是在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进行减持,更容易引发“高位套现”的质疑,“特别容易伤感情” 。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