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艰苦岁月里,乾县儿女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洪流。从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到敌后战场的智勇周旋,从正规部队的浴血拼杀到地方武装的保家卫乡,他们用忠诚与牺牲,在民族抗战的史册上刻下了乾州儿女的铁血印记。
文/任天义:铁血乾州魂——乾县儿女抗日英雄传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艰苦岁月里,乾县儿女以血肉之躯投身抗战洪流。从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到敌后战场的智勇周旋,从正规部队的浴血拼杀到地方武装的保家卫乡,他们用忠诚与牺牲,在民族抗战的史册上刻下了乾州儿女的铁血印记。
对日战场:血洒疆场的家国担当
国民革命军的队伍中,乾县子弟的身影从未缺席。他们身着戎装,奔赴淞沪、徐州、武汉等各大战场,用生命践行着"国若不存,家何能安"的誓言。
高鹏的名字,是乾县人心中永远的痛与骄傲。这位生于梁村乡大坡口的汉子,1925年与同乡李正谊徒步赴开封,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战争中他提前毕业赴前线,从排长到营长,枪林弹雨中练就一身硬骨。1933年山海关抗战,他率部在古北口与日军激战三昼夜,阵地前尸横遍野仍死守不退。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高鹏升任团长,驻守南口时面对日军机械化部队的猛攻,他带着战士用手榴弹炸坦克,用刺刀拼阵地,硬生生将敌军挡在关外数月。1938年台儿庄会战,他奉命围攻残敌,在邳县连防山遭遇日军重兵反扑。四昼夜的血战中,全团官兵水米未进,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头。4月24日黎明,当日军再次冲锋时,头部已中弹的高鹏仍拄着枪站在阵地前沿督战,最终倒在血泊中。战士们见团长牺牲,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冲向敌群,全团数百人最后仅存数十人,却用血肉之躯为大部队集结争取了时间。战后战友整理他的遗物,除了一封写着"若吾牺牲,望葬于家乡高坡,好让我看着鬼子被赶出去"的家书,只有一块被弹片击穿的怀表,指针永远停在了黎明时分。
与高鹏同期考入黄埔的李正谊,同样在抗日前线书写着乾县人的勇武。这位姜村镇神坊村的汉子,从北伐战场到长城抗战,身上的伤疤成了最光荣的勋章。1933年古北口战役中,他左臂被机枪打穿,仍咬着牙用右手扔手榴弹,直到昏迷被战友拖下阵地。1938年台儿庄会战,已任营长的李正谊率部驻守外围村落,日军以燃烧弹攻击时,他带着战士们用湿棉被扑火,在烟熏火燎中与敌巷战,胳膊再次负伤仍死守不退。战后他因战功升任团长,后又奉命驻守中越边境,升任副师长。1945年初,他接过二十五师师长的指挥刀时,第一句话便是"我是乾县的儿子,这把刀只杀日寇"。
敌后战场:游击烽火中的智勇传奇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时,乾县儿女同样是中坚力量。他们中有投笔从戎的教师,有救死扶伤的护士,更有像张庚良这样的共产党人,在敌占区播撒抗战火种。
原名张瑞林的张庚良,是铁佛乡太平岭村走出的革命者。1926年他便投身革命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乾县秘密组建特支,还利用铁佛保安分队队长的身份,暗中发展抗日力量。1938年,他奉命到177师开展工作,从此踏上抗日前线。这年8月,部队在晋南遭遇上千日军合围,张庚良带着一个连负责掩护主力转移。他利用地形设伏,先以冷枪袭扰,待日军进入山谷后,率部从两侧发起突袭。子弹打光后,他拔出刺刀高呼"乾县的汉子,跟我冲",带头冲入敌群。白刃格斗从凌晨持续到傍晚,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他的胳膊、腹部先后受伤,却仍死死抱住一名日军军官同归于尽。当战友们找回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紧攥的拳头里,还嵌着敌人的毛发。
还有许多无名的乾县子弟,在敌后战场书写着传奇。曾是乡村教师的王震(化名),用"耍社火"的名义组织村民传递情报;新四军女战士李梅(化名),在苏南敌后用草药救治伤员,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2岁。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完整的姓名,却用同样的勇气,在敌后织就了一张抗敌的大网。
地方武装:保家卫乡的赤子情怀
在乾县本地,抗日的烽火同样熊熊燃烧。地方武装与百姓紧密相连,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家园。
乾县抗日自卫队便是由乡绅、农民自发组建的武装,队长张老栓是位年近五十的庄稼汉。他没读过多少书,却常对队员说:"守不住家,就对不起祖宗。"自卫队没有精良武器,就用锄头、镰刀、土枪武装自己,上前线抗日,在山西某村口、山头设下暗哨。1942年,一小股日军窜入农村抢掠,张老栓带着队员在玉米地设伏。待日军进村后,他一声令下,土制地雷炸翻了敌军战马,队员们举着锄头、长矛冲出,愣是把装备精良的日军赶了出去。此战虽小,却让乾县百姓明白:只要团结起来,鬼子并不可怕。
据记载,整个抗战期间,乾县有一万多儿女投身战场,其中两千余人长眠于疆场。他们中,有高鹏、张庚良这样的指挥员,有李正谊这样浴血多年的将领,也有无数连姓名都没留下的士兵、农民、教师。他们或许身份不同、战场各异,却有着同样的赤子之心——为了家国,不惜牺牲一切。
如今,乾县的土地上早已硝烟散尽,但那些英雄的故事,仍在梁村的老槐树下、铁佛的古塬上被一遍遍讲述。那是乾州儿女用鲜血写就的史诗,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方能不负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乙巳年九月一日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