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算法打败算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算法驯化”的实践。他们通过评论点赞,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在各个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晒出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
你有没有发现
经常看的一些商品变得越来越贵?
这可不是胡诌
研究发现
部分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
针对频繁浏览或购买的用户提高价格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了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关键词冲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用算法打败算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算法驯化”的实践。他们通过评论点赞,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在各个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晒出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
反复“哭穷”
价格骤降?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
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告诉记者,机票价格实时变动,而且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投诉平台显示,有关“大数据杀熟”的投诉累计达8167条。有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2000元。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大数据杀熟”?专家认为,从手段上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大数据杀熟”的挡箭牌。
网友分享
反向驯化攻略
在“小红书”上,搜索“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有超过2995条笔记提及此内容。网友慕慕学习后分享成功经验,她说,先搜了春节期间福州到北京的往返机票大约需要3100元,“在一通哭穷操作后,3小时后,包含基建燃油总价为2500元,便宜了近600元。”
慕慕提供的机票截图
不止机票,在网友眼里,酒店住宿、服装、日用品、网约车等领域,都可以使用此方法。
除了在剪贴板复制粘贴文案“哭穷”,还有将不常用的软件卸载的方法。
在校大学生韩同学也向记者透露,他此前经常打某手游游戏经常输,在卸载停玩一段时间后,再次下载该游戏软件,胜率却会大大提升。
“我猜是大数据识别到我的账号不活跃,为了吸引我做的调整,那么这一方法在网购等消费领域同样适用。”韩同学介绍,他会轮换着使用不同的打车软件,假装自己为“新用户”。“我觉得是有用的,因为朋友常说我的打车费用比他们便宜。”
今年年初,互联网上出现了一股“momo大军”的潮流。这些用户采用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并且他们的用户名也遵循类似的格式,以此掩盖个人特征,避免被算法识别为个体用户。“momo大军”的成员们活跃于多个社交平台,讨论各种话题,但特别关注如何躲避算法追踪。
互联网从业者阿峰就是“momo”大军一员,他向记者透露,由于系统难以区分每个“momo”,平台无法根据单个用户的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这就减少了基于身份标签的“大数据杀熟”可能性。
网友小李也分享了攻略。他说每次购物前会先清理浏览器缓存并启用隐身模式浏览商品页面。
不过有网友表示,上述“攻略”并不稳定,采取的各种策略可能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也有网友担心,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如隐身模式、关闭权限等可能会带来新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真的有效吗?
专家这样说→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在采访时提道:“‘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旨在破坏平台所构建的用户画像准确性,使得平台无法准确地进行个性化定价。”
短期内这些反向操作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平台算法的不断升级和消费者反向操作的普遍化,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可能会逐渐减弱。
如何根治?
通过行政立法整顿!
对于年轻人开始
“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专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蔡尚伟表示,年轻人的这些举动,是一种积极现象。“说明年轻群体的维权意识在变强,维权策略更高明了。”
“方法即便有效,但并非长久之计。”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弋飞谈道,“大数据杀熟”表面上是一种算法主导的不公平,但本质上仍然涉及到传统的企业道德和商业风气问题。要治理这种现象只依靠行业自律效果有限,还是要通过行政、立法等强制力手段来重点整顿,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才会精准、高效。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你有遭遇过“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吗
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来源:广州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