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名顶尖科研人员被带走时,手中还紧握着未发送的U盘,南海渔民捞起的“金属鱼”,竟是能潜伏五年、实时传输潜艇航迹的水下间谍设备。
2025年刚过半年,国家安全机关通报的涉芯片、涉军工泄密案件数量,已超过过去三年总和。
三名顶尖科研人员被带走时,手中还紧握着未发送的U盘,南海渔民捞起的“金属鱼”,竟是能潜伏五年、实时传输潜艇航迹的水下间谍设备。
他们究竟还是如何窃取我国机密的?其中暴露了哪些隐秘信息?
2025年,全球半导体格局进入“深水博弈”阶段。
美国持续加码对华高端芯片与制造设备的封锁,荷兰ASML光刻机出口管制再升级,日本限制23种半导体材料对华出口。
与此同时,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集成电路”列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每年投入超千亿资金推动自主可控。
然而,技术封锁之下,最激烈的战场不在产线,而在“人心”。
据《中国科技报》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4年,国内因技术泄密导致的重大项目延期平均为1.8年,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元。
而2025年上半年,仅公开披露的涉密案件就涉及7个国家级芯片研发项目,其中3个为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攻关项目。
这场“芯片战”的残酷之处在于,敌人不再只靠技术压制,而是用人性弱点打开缺口。
他们不攻城,只攻心。
王某是某国家级半导体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负责先进封装工艺研发。
2024年初,他随团赴德国参加国际微电子会议,会议第三天,一位自称同校校友的女性翻译主动邀约:“学长,带你去尝尝本地精酿。”
两杯威士忌下肚,王某放松警惕,酒店房间内,摄像头早已架设完毕。
此后半年,对方以“视频曝光”为要挟,胁迫王某通过加密邮件发送实验数据。
最终,三块28纳米测试晶圆的完整工艺参数被完整窃取,王某账户收到50万美元“酬金”资金尚未转出,人已被控制。
第二位是张某,他是某985高校电子工程系副教授,赴法国某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起初,合作方态度友好,每日邀请喝咖啡、聊家庭、谈学术理想。第三个月,对方提出:“我们想下载几篇国内期刊论文,但访问受限,能否借用你的校园账号?”
张某未多想,远程登录校内系统协助下载,对方随即录屏并保留操作记录。
此后,张某被威胁:“若不继续提供数据,这段‘违规操作’将被举报至中方教育部门。”
在持续胁迫下,张某泄露了某型军用雷达芯片的低噪声放大器全套设计图纸。
该技术本可使我国雷达探测精度提升30%,因泄密被迫重新设计,项目延期两年。
第三位是余某,他是原某军工电子企业技术主管,2022年被伪装成“科技投资人”的境外间谍拉拢。
对方以“技术咨询”名义支付高额报酬,诱导其提供内部技术文档。
2024年,察觉风声紧张,余某果断辞职,入职一家民营电子公司“过渡”,半年后报考某市科技局公务员并成功入职,企图通过身份转换抹去过往。
然而,国家安全机关早已通过网络行为分析锁定其异常通信记录。
2025年7月,行动组在其新居吊顶内搜出藏匿的旧笔记本电脑,内含14份标有“机密”级的项目会议纪要和电路图。
余某被捕时坦言:“我以为换个身份就安全了,没想到数据痕迹永远在。”
2025年6月,海南渔民在南海某海域捞起一条形似鱼类的金属装置,看到这玩意,大家估计也没想到,居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间谍工具。
经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鉴定,这玩意居然是一个水下无人潜航器,配备了高灵敏度水声传感器和卫星通信模块。
说起来,真的不是个小玩意,它不仅能连续工作5年,还能自动记录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速度。
通过水声通信网络,它还能实时上传潜艇航行的噪声特征。
最牛的是,它能利用低频信号穿透海水,把数据传回境外的母船或者卫星,简直就是海底版的“间谍快递”。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装置的外壳上竟然还有中文标识,居然敢谎称是“海洋科研浮标”。明显就是想绕过检查,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专家指出,这个设备的单价不到10万元,但如果在海域部署一整套,可能会对我国潜艇的隐蔽性造成极大威胁,把我们千亿级的战略资产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风险堪比给敌人送情报。
说到这里,现代间谍战的方式已经和传统的高大上的间谍电影完全不一样了。
低成本、高隐蔽、长周期、大破坏,已经成为间谍活动的标配。
比如,某研究所的工程师,在小红书晒个加班日常,背景屏幕上赫然显示芯片测试波形。
境外机构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居然能反推出时钟频率和信号抖动参数,精准定位出封装工艺上的缺陷。这简直是让人无所遁形。
更有甚者,一些工程师习惯用运动APP记录跑步轨迹,结果长期在某封闭试验场附近跑,境外情报机构通过轨迹分析,居然可以精准标定出试验场的入口和核心区域。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竟然能为敌人提供潜在的战略情报,简直让人心惊。
新华社2025-08-28《面对境外间谍的“友善面具”,他们的选择截然不同》
至于社交软件上的“学术邀约”更是让人头疼,LinkedIn和ResearchGate等平台,成了境外间谍的最新阵地。
伪装成国际期刊编辑或者跨国企业技术总监的账户,打着“论文合作”“技术评审”的幌子,诱导科研人员泄露敏感信息。
最让人心寒的是,很多泄密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为敌人提供“服务”,有时候一次“帮忙”,一次“分享”,甚至一次“人情”,就可能变成了国家机密的传递渠道。
面对日益复杂的威胁,国家正构建全方位防御体系。
我们曾以为,国家安全是军人、特工的事。
如今才明白,它也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工程师、研究生,甚至普通市民的责任。
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次合影,都可能成为敌对势力的突破口。
守护国家科技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觉悟,一种刻入日常的警觉。
来源:南笙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