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不文明”聊天,岂止是不文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11:00 2

摘要:8月30日凌晨,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发布通报称,针对网传该校一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文明聊天记录,学校已协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经查,涉事教师刘某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和教师职业道德,已于8月28日被校方辞退。此前,相关聊天内容在多个社交平台传播,引发公众对师生关系边界

文丨崔桂忠

8月30日凌晨,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发布通报称,针对网传该校一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文明聊天记录,学校已协同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经查,涉事教师刘某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和教师职业道德,已于8月28日被校方辞退。此前,相关聊天内容在多个社交平台传播,引发公众对师生关系边界与教师职业伦理的广泛讨论。

校方凌晨通报、迅速辞退当事人,看似“从快从严”,但通报中使用的“不文明聊天”这一表述,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事件的严重性。此类措辞是否真正回应了公众关切?又是否准确描述了事件的性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领者和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师生关系应以教育使命为本,建立在尊重、信任与责任之上。而从流出的聊天内容来看,涉事教师的行为已远超所谓“不文明”的范畴,实则是严重违背职业道德、滥用教育权力、辜负学生信任的行为,更是对教育伦理底线的公然践踏。

校方作出辞退处理,固然展现了一定程度的处置决心,但通报中模糊宽泛的定性,难免令人产生更多疑问:涉事教师的言行是否已构成性骚扰?是否涉及对未成年人的言语猥亵甚至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若存在上述情节,仅作辞退处理是否恰当?是否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作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角色,其言行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影响深远。越界沟通甚至骚扰行为,很可能对学生造成长期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人格发展。

近年来,类似事件屡见报端——从高校到中小学,从言语骚扰到实际侵害,每一起都在叩问教育系统的监督机制与底线管理。而不少学校的第一反应仍是“迅速切割”、平息舆论,试图以辞退个别人员作为事件终点。这种“灭火式”处理,表面上坚决果断,实则可能回避了更深层、更结构性的问题。

辞退仅属于单位内部的行政处理,并不等同于法律层面的责任追究。若聊天内容涉及性骚扰或猥亵未成年人,则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甚至涉嫌触犯《刑法》。教育部早在2018年就明确要求,对教师性骚扰学生等行为“一律零容忍”,“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校规不能越过国法,内部处理更不能替代司法程序。

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类似事件最终止步于“辞退了之”。受害者往往惧于压力不敢发声、证据保存困难、学校倾向于息事宁人,甚至部分家长出于各种顾虑不愿追责……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本应明晰的法律责任在实践中被不断模糊化。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缺乏全国联网的教师行业禁入机制和严格的从业限制,被一所学校辞退的教师,仍有可能换一个地区、换一所学校继续任职,继续构成潜在风险。

我们真正应关注的,是受害学生可能长期承受的心理创伤;必须正视的,是师生间权力结构不对等可能带来的剥削和侵害。若不能从制度与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反思和系统修正,每一起个案的处理都可能沦为象征性的“表演”,难以真正遏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塑造人、守护人、成就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每一个教育环境都安全、可信、受监督。这不能仅依赖事后处理,更需建立长效预防与监督机制,包括畅通匿名举报渠道、开展师生边界教育培训、建立通讯行为抽查制度等。同时也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晰教师行为红线,加大对言语猥亵、性骚扰等行为的识别与惩处力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言行不仅关乎个人师德,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信念与未来图景。绝不能容许任何人以教师之名,行伤害之实。我们必须以制度保障信任,以监督守护纯洁,以真正的“零容忍”捍卫每一个课堂的干净与光明。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其本质:成为传递知识、温暖心灵、塑造人格的神圣事业。让每一间教室都洒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守护下,安心成长、向阳而行。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92848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