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芪在中药里属于甘味微温的药材,味道厚实,气息却比较轻。李中梓特别强调,黄芪的最大功效就是补益正气。它进入肺经,可以固护卫表,防止虚汗过多,让皮肤腠理充实;进入脾经,可以帮助已经溃烂的疮口收敛生肌,还能祛除体内的瘀血与虚热。在他看来,黄芪的一切作用都离不开“益
黄芪在中药里属于甘味微温的药材,味道厚实,气息却比较轻。李中梓特别强调,黄芪的最大功效就是补益正气。它进入肺经,可以固护卫表,防止虚汗过多,让皮肤腠理充实;进入脾经,可以帮助已经溃烂的疮口收敛生肌,还能祛除体内的瘀血与虚热。在他看来,黄芪的一切作用都离不开“益气”二字。甄权说它能补肾,是因为气是水之母,气足才能带动肾水;《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治崩带,也是气旺则无下陷之忧。李中梓引用李东垣的观点,认为《灵枢》里讲的卫气,正是温养肌肉、充实皮肤、掌管开阖的根本,所以黄芪能够补卫气,与人参、甘草合用,就堪称除虚热的圣药。
在脾胃问题上,李中梓特别看重黄芪的作用。他强调,一旦脾胃虚弱,肺气就会首先衰败,这时候黄芪正好能补卫气,调和三焦,使身体恢复运化功能。丹溪有提醒:体态肥白、多汗的人适合用黄芪调理;但黑瘦而形体偏实的人,用黄芪反而会出现胸满不适,需要用三拗汤来疏泄。李中梓非常赞同这种辨证思路,他认为黄芪虽然是补药,却绝不能盲用,必须分清虚实,方能得其妙。
在配伍方面,李中梓总结了不少经验。比如黄芪配陈皮、白蜜,就能帮助体虚的人缓解肠道不通,还能同时补益脾肺;与防风同用,更是相畏而相使,反而增强了黄芪的补气之力。他强调,这样的搭配体现了中医药的精髓——单味药往往偏颇,合理配伍才能发挥更大的整体效果。李中梓对这些药性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也提醒后人不可轻视药物之间的微妙互动。
在炮制方法上,李中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古人常用蜜炙黄芪,以增强其补中益气、润肺止汗的功效;他则提出可以用酒炙,这样不仅能助黄芪上达肌表,还能改善它略显滞涩的特性,使药力运转得更顺畅。如果是用来补肾、治疗崩漏带下或小便不利,就必须盐水炒黄芪,以便引药入肾,直达病所。李中梓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细致地引导黄芪的药性走向,真正做到“因需制宜”。
细细体会李中梓的论述,可以发现黄芪并不是单纯的“补”。它补的是正气,同时能固表、托疮、祛瘀、行滞,甚至帮助阴阳平衡。换句话说,黄芪不只是让人“气力充盈”,更能让身体的防御系统和修复系统保持正常运作。李中梓指出,这种作用在今天依然适用。现代人工作紧张、饮食不调,常出现乏力、易感冒、多汗等问题,本质上与古人所说的“卫气不足”类似,黄芪正能发挥独特作用。
当然,李中梓也一再强调,黄芪虽好,但要分清体质。气虚、容易感冒、汗多、面色苍白的人,黄芪能明显改善;但若是实热内盛或体质瘀滞的人,黄芪不但无益,反而可能加重症状。他的观点体现了中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原则。黄芪虽然声名远播,却绝不是人人适用,用之前最好结合体质与病情,或者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这才是安全可靠的。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