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校到创业成功:证明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的人,都在做什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1 12:32 1

摘要:高考放榜那天,18 岁的李伟看着自己 320 分的成绩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一下午 —— 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 985,父母在客厅里唉声叹气,嘴里念叨着 “没考上大学,以后只能去工地搬砖”。可谁也没想到,10 年后的李伟,开了三家汽修连锁店,年入百万,比当年考

高考放榜那天,18 岁的李伟看着自己 320 分的成绩单,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一下午 —— 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 985,父母在客厅里唉声叹气,嘴里念叨着 “没考上大学,以后只能去工地搬砖”。可谁也没想到,10 年后的李伟,开了三家汽修连锁店,年入百万,比当年考上名校的邻居孩子,过得还要红火。

在很多人眼里,“高考落榜 = 人生失败”,“上职业学校 = 没前途”。可 2024 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 95.3%,比普通本科毕业生(89.6%)高 5.7 个百分点;其中 12% 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创业成功率达 38%,远超普通本科毕业生(22%)。这些从职业学校走出来,靠技能创业成功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高考从来不是唯一出路。今天就走进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从 “被质疑” 到 “被羡慕” 的。

很多人觉得职业学校是 “高考落榜生的退路”,可对想靠技能立足的人来说,这里是 “能学到真本事的地方”—— 从课堂实操到企业实习,每一步都在为创业打基础。

1. 课堂:不搞 “纸上谈兵”,专注 “动手能力”

职业学校的课堂,和普通高中、大学完全不同 —— 没有复杂的理论推导,更多的是 “手把手教技能”,学生能实实在在学到 “能赚钱的本事”。

李伟就读的汽修专业,前两年基本都在 “实训室” 度过:上午学 “发动机原理”,下午就拆真实的发动机,老师在旁边手把手指导,“哪里拧错了螺丝,老师会当场指出来,让我们重新拆、重新装,直到学会为止。” 他还记得第一次独立修好一台故障发动机时,兴奋得一晚上没睡,“那种‘自己能修好东西’的成就感,比考高分还开心。”还有的专业更 “接地气”:烹饪专业的学生,每天在厨房练刀工、学炒菜,毕业前能掌握 200 多道菜品的做法;美容美发专业的学生,从 “剪假发模型” 到 “给真人剪发”,毕业时已经能独立完成发型设计;电商专业的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开网店,从选品、运营到客服,全程实操,很多人毕业前网店就已经盈利。

数据显示,职业学校的 “实操课程占比” 平均达 65%,远超普通本科院校(28%);83% 的职业学校学生表示 “毕业时已经能独立完成本专业的核心技能操作”,而普通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仅 45%。

2. 实习:提前 “接轨职场”,积累 “实战经验”

职业学校的 “校企合作” 不是噱头,而是真的能让学生 “提前进企业实习”,在毕业前就积累 “职场经验”,甚至找到创业的方向。

李伟读大三时,通过学校推荐,进了当地一家知名汽修厂实习。刚开始他只能做 “换机油、补轮胎” 的基础活,可他肯学肯干,主动跟着师傅学 “复杂的电路维修”,晚上还在宿舍看汽修视频充电。实习半年后,他已经能独立处理 “发动机故障、变速箱维修” 等难题,师傅都夸他 “比干了两年的老员工还厉害”。更重要的是,他在实习期间摸清了 “汽修行业的盈利模式”—— 哪些项目利润高、如何留住客户、怎么控制成本,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创业的 “宝贵经验”。某烹饪专业的毕业生王萌,实习时进了一家连锁餐厅做厨师助理,不仅学会了 “标准化做菜流程”,还观察到 “早餐市场有缺口”—— 很多上班族没时间做早餐,愿意花钱买 “营养、方便的早餐”。于是她在实习期间就开始琢磨 “早餐配方”,毕业时已经确定了 “主打杂粮粥 + 现做包子” 的创业方向。

调研显示,92% 的职业学校与企业有 “深度合作”,学生平均实习时长达 6 个月;78% 的创业成功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表示,“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对创业帮助最大”。

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创业者,大多不是 “一开始就想做大事”,而是从 “小生意” 做起,靠过硬的技能和坚持,慢慢把事业做大。

1. 起步:从小店开始,靠 “口碑” 积累客户

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起步都很 “低调”—— 开个小店,靠技能做好服务,用 “口碑” 吸引第一批客户。

李伟毕业后,没去汽修厂上班,而是凑了 5 万元(自己实习攒的 2 万 + 父母支持的 3 万),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 “夫妻汽修店”(和同样学汽修的妻子一起)。刚开始店里只有 2 个工位,主要做 “补胎、换机油、简单维修”,他坚持 “不坑客户、不换没必要的零件”,比如客户的车只是 “滤芯脏了”,他会帮客户清理干净,而不是推荐换新品,“虽然少赚了点钱,但客户觉得我实在,会介绍朋友来。” 半年后,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要修 10 多辆车,他不得不雇了 2 个学徒。王萌的早餐店,刚开始只有 5 平米,每天凌晨 3 点起床熬粥、包包子,6 点开门营业。她坚持 “用料实在”—— 粥里的杂粮比别人多一倍,包子的肉馅都是当天现买的,价格还比别人便宜 5 毛钱。慢慢的,附近的上班族都来她这里买早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 800 多个包子,“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可看到钱匣子满了,就觉得值。”

数据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初始资金” 平均仅 8.6 万元,远低于普通本科毕业生(22.5 万元);76% 的创业者选择 “从 50 平米以下的小店起步”,靠 “口碑传播” 积累客户,平均 6-8 个月就能实现 “收支平衡”。

2. 发展:靠 “技能升级” 应对竞争,靠 “创新” 打开市场

创业不是 “一成不变”,市场在变,客户需求也在变,只有不断 “升级技能”“创新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把生意做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李伟发现 “传统汽修技能不够用了”—— 很多新能源汽车的故障,靠之前的经验修不了。于是他花了 3 万元报了 “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班”,利用晚上和周末学习,还引进了 “新能源汽车故障检测仪”。现在他的汽修店,不仅能修传统燃油车,还能修新能源汽车,成了当地 “少有的能修新能源车的小店”,很多客户专门从十几公里外过来修车,生意比之前好一倍。2023 年,他又开了两家分店,雇了 15 个员工,年营业额突破 500 万元。王萌的早餐店,也从 “单一卖早餐” 升级为 “早餐 + 午餐 + 晚餐” 的综合餐饮店,还推出了 “定制早餐”—— 针对上班族、学生、老人,设计不同的营养套餐,客户可以提前微信预订,到店就能取。她还开通了 “外卖服务”,现在外卖订单占比达 40%,年利润比只卖早餐时翻了 3 倍。

调研显示,82% 的职业学校创业成功者表示,“每年会花 5000 元以上用于‘技能升级’或‘设备更新’”;65% 的创业者 “每 1-2 年就会推出新服务或新产品”,以应对市场竞争。

3. 底气:靠 “过硬技能” 解决问题,不怕 “被替代”

和普通创业者相比,职业学校出身的创业者,最大的底气是 “自己有过硬的技能”—— 就算遇到困难,也能靠技能 “自救”,不怕被市场淘汰。

李伟的汽修店,曾经遇到过 “核心技师离职” 的危机,几个学徒技术还不成熟,很多客户担心 “修不好车”,生意一度下滑。可李伟自己就是 “技术大牛”,他亲自上阵修车,从早上 8 点忙到晚上 10 点,还把自己的技术 “手把手教给学徒”,不到 1 个月就稳住了局面,“要是我自己没技术,遇到这种情况,店可能就倒闭了。”某家电维修专业的创业者张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去年遇到 “空调维修旺季”,订单太多忙不过来,他没找 “临时工”(怕技术不行砸了口碑),而是自己每天工作 16 小时,从这家爬到那家修空调,“虽然累,但我能保证维修质量,客户也愿意等我,反而积累了更多回头客。”

数据显示,职业学校创业者中,78% 表示 “自己是店里的‘技术核心’,能解决本行业的大部分难题”;在 “创业遇到危机时”,63% 的人表示 “靠自己的技能成功化解了危机”。

从职业学校到创业成功,这些人的经历,打破了人们对 “职业教育”“高考落榜生” 的偏见,让我们看到:人生有很多条路,不是只有 “高考 - 大学” 这一条。

1. 偏见一:“职业学校没前途”—— 靠技能也能年入百万

很多人觉得 “上职业学校没前途,只能拿低工资”,可现实是,靠过硬的技能,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能拿高薪,还能创业当老板。

李伟现在三家汽修店,年入百万,比很多当年考上本科、现在在公司做职员的同学收入高得多;王萌的餐饮店,年利润也有 40 多万元,买了房和车,日子过得很滋润;还有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开了美容连锁店、汽修厂、电商公司,年收入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数据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平均年收入” 达 28 万元,远超普通本科毕业生(15 万元);35% 的职业学校创业者,“创业 5 年后年收入超过 50 万元”,而普通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仅 12%。

2. 偏见二:“没考上大学就没面子”—— 靠实力赢得尊重

很多人觉得 “没考上大学没面子,怕被人看不起”,可当你靠技能做出成绩,别人只会 “羡慕你、尊重你”。

李伟刚开始开汽修店时,有邻居说 “一个职高生,能有什么出息”,可当他们看到李伟的店生意越来越好,自己的车出了故障也会找李伟修,还会主动说 “还是你厉害,能自己开这么大的店”;王萌的父母,刚开始反对她学烹饪,觉得 “做厨师没面子”,可当看到女儿的早餐店生意火爆,还被评为 “当地特色美食店”,逢人就夸 “我女儿有本事”。调研显示,89% 的职业学校创业成功者表示,“创业成功后,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从‘质疑’变成了‘尊重’”;76% 的人表示 “现在觉得‘靠技能吃饭’很光荣,不再因为没考上大学自卑”。

3. 偏见三:“创业需要高学历、多资源”—— 有技能、肯吃苦就能成

很多人觉得 “创业需要高学历、有背景、有资源”,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业故事证明:只要有过硬的技能,肯吃苦、肯学习,就算没高学历、没资源,也能创业成功。

李伟创业时,只有 5 万元启动资金,没任何背景,靠的就是 “会修汽车” 和 “肯吃苦”;王萌没读过大学,不懂复杂的商业理论,靠的就是 “会做早餐” 和 “实在经营”;他们的成功,和学历、背景无关,只和 “技能”“坚持” 有关。数据显示,职业学校创业者中,“普通家庭出身” 的占比达 92%,“父母无商业背景” 的占比 87%;73% 的创业者表示,“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自己的技能’和‘肯吃苦的态度’”,而非学历或资源。

有位职业教育专家说:“我们的教育,不该只有‘高考一条路’,就像我们的社会,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好厨师、好汽修工、好理发师 —— 每一种技能,都能创造价值,每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

那些从职业学校走出来,靠技能创业成功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高考落榜不代表人生失败,上职业学校不代表没前途。重要的不是 “你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 “你有没有学到能立足的本事”;不是 “别人怎么看你”,而是 “你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成绩不好,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别焦虑、别自卑 —— 可以试试职业学校,学一门喜欢的技能,比如汽修、烹饪、电商、美容美发,说不定这就是 “人生翻盘的开始”。毕竟,人生不是 “单行道”,高考也不是 “唯一的红绿灯”,找到 “适合自己的路”,并坚持走下去,你也能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

就像李伟说的:“当年没考上大学,我也很自卑,可现在我明白了,靠自己的双手和技能,一样能闯出一片天。高考从来不是唯一出路,能让自己过得好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来源:唐sir期刊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