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月底的伊帕廷加小镇,墙上还挂着破破烂烂的黄色球衣。科尔隆·穆拉·索萨小时候常光着脚在街头踢球,邻居阿姨揶揄他“脑壳顶球顶出新花样”。其实那会儿,整个街区的孩子都知道,科尔隆会用头顶球一路小跑,不带弹地像海豹顶橘子,旁人都说这是巴西的神奇操作。说到底,这技巧不
一月底的伊帕廷加小镇,墙上还挂着破破烂烂的黄色球衣。科尔隆·穆拉·索萨小时候常光着脚在街头踢球,邻居阿姨揶揄他“脑壳顶球顶出新花样”。其实那会儿,整个街区的孩子都知道,科尔隆会用头顶球一路小跑,不带弹地像海豹顶橘子,旁人都说这是巴西的神奇操作。说到底,这技巧不是普通人能练出来的,连隔壁的球场管理员“胖卢”也说:“科尔隆的脚,和你们的不是同一个游戏机。”
到了少年时代,这娃又学会了什么牛尾巴、踩单车、彩虹过人——球场边的小贩“拉莫斯叔”,收摊的时候常逗大家,数一数“今天科尔隆又变了几种花样?”据说他能在30秒里连续做出4种花式过人,这成了伊帕廷加的流行话题。
巴西天才球员的故事,街头巷尾永远不缺传说。大家都记得2005年的那个雨季,科尔隆穿着巴西U17国家队的黄衫,在南美青年锦标赛上连进八球。那场比赛后,球场外的烤肉摊老板“老杰克”边翻烤边跟顾客吹:“这小子以后准是大罗纳尔迪尼奥!”而媒体也在狂热追捧,甚至把他冠以“小罗接班人”的名头。
那个夏天的风云变幻,比球场上还精彩。坊间其实流传着一段插曲——赛后巴西电视台直播,主持人尤其喜欢用科尔隆的名字开冷玩笑,说他能把对手防线“顶得跟嘉年华游行一样晃”,足坛大咖们也不甘落后,每人给“海豹运球”评论一句。当时拉伊奥拉(科尔隆的经纪人)在公开采访里还一句口误,把他比梅西还强,球迷直接用巴西俚语回呛:“夸大皮套,拉伊奥拉这张嘴比火柴还点得快。”
2005年科尔隆名气暴涨,皇马、巴萨、曼联都派人来探路。有次皇马球探在机场喝咖啡,碰上一帮球迷学科尔隆顶球,结果洒了一咖啡渍。转会流言铺天盖地,科尔隆最终却留在克鲁塞罗——街头巷尾都说这招有点“巴西人太讲究个性,谁都拦不住。”
可巴西联赛不是天堂。那些巴西老后卫,见到科尔隆的花哨操作,气得牙痒痒。米内罗竞技球迷就爱拿一场强强对话炒冷饭,“你还记得卡洛斯在众目睽睽下怼翻科尔隆的那个黑脚吗?”至今还有人说那脚就是“巴西联赛的底色”:天才球员踢不明白,人家上的是身体和狠劲,场边奶奶都嚷嚷着“踢球不是表演”。
其实那阵子科尔隆经常在家里跟朋友吐槽,饭桌上说“我怕不是要被踢成猴”,家里人劝他“要不你去欧洲闯闯吧?”2008年转会国际米兰。本地理发店老板托尼当时还放话:“等他穿上蓝黑战袍,我们这条街都要请客庆祝。”可谁都没料到,他第一年就因为非欧盟球员名额,被租去了切沃。小镇球迷还跑到赌博网站上下注:“这次他能在意甲亮出真本事吗?”
切沃没等几轮,就发现了茬。队里教练暗地里跟队医抱怨,“这小伙子是纸糊的,花拳绣腿,一碰就掉渣。”意甲的老后卫哪管什么海豹运球?根本懒得跟他比脚法,直接身体对抗。科尔隆每逢比赛,总被撞得东倒西歪,有时候球都不知道跑哪去了。拉莫斯叔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飞球王”,意思是他只有球在天上才不丢。
伤病也越来越多,脚疼膝盖扭。切沃那年更像是个漫长的疗养院,坊间传说他一年里看过13次队医,还学会了两句意大利方言骂人。租借结束后回国米,穆里尼奥像猫逮老鼠一样看破他的底子,训练场上只有马特拉齐和萨穆埃尔在一旁眨眼。科尔隆碰见这帮身高马大的后卫,连“海豹运球”都不敢使了。
那阵子国米更衣室里流行一句玩笑话,“科尔隆脑袋顶的是橘子,不是球。”据说穆帅专门找他聊了两次,说“你不是我计划里的人”。科尔隆一脸木然,只好又被租到阿贾克斯。荷兰那会儿风大雨疏,他脚法还是一水的花哨,可荷甲后卫也见怪不怪,不光不买账,还专门拿他练抢断。
有带队球迷在论坛发段子:“科尔隆一天能换五双球袜,踢球三分钟发呆七分钟。”时间一长,连阿贾克斯小球童都知道他的外号“假赛大师”。日子越混越艰难,意大利、荷兰、日本、美国,科尔隆哪儿都待过一阵,但成绩始终没起色。有人说他去了马耳他和斯洛伐克联赛,还没在伊帕廷加的街头风光。
其实场外八卦才多。巴西当地报纸一度报道,他在退役前还去过一次亲戚开的拉面馆打零工,“科尔隆的刀工还像踢球一样讨巧”。他后来一度在家附近的足球学校当了兼职教练,常逗孩子们说“你们小心别只会顶球,欧洲踢不明白的。”
到2017年,科尔隆年满29岁,连朋友圈消息都发得断断续续。坊间最后流传的一条,是他帮邻居劈柴,不小心把劈刀夹在球鞋里,边骂边喊:“我踢球踢到天上去了,柴火都不认我这脚了。”
来源:钓鱼聚宝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