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户为啥让农民笑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3:04 1

摘要:以前是生产队,敲钟上工,十个人下地,九个磨洋工。你干得再猛,收成归集体,分粮时还是按人头平分。谁起得早、谁下力多,没区别。我爹那辈人常说:“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地越种越薄,饭越吃越稀。

我今年73了,种了一辈子地。年轻时吃大锅饭,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包产到户,家里粮仓满了,娃也能上学了。今天不讲大道理,就说说咱农民自己的日子咋变的。

以前是生产队,敲钟上工,十个人下地,九个磨洋工。你干得再猛,收成归集体,分粮时还是按人头平分。谁起得早、谁下力多,没区别。我爹那辈人常说:“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地越种越薄,饭越吃越稀。

最怕秋收。割稻子那阵,一队人排成行,看着挺热闹,其实都在耗时间。你割快了,别人说你“显摆”;你割慢了,队长骂你“懒汉”。到头来,亩产不到四百斤,交完公粮,全家吃半年粗粮,剩下靠野菜凑。

那时候真苦。我媳妇坐月子,想喝口米汤,家里翻遍米缸只有半碗糙米。夜里抱着娃哭,我也只能蹲门口抽旱烟。不是不想干,是干了也没用。地不是自己的,收成不归自己,谁肯拼命?

1982年,村里开始分田到户。我家分了六亩地,签了责任书。头一年我就拼命侍弄,翻地、施肥、除草,比照顾娃还上心。为啥?因为我知道——这地打的粮,多打一斤,家里就多一口吃的。

那年秋收,六亩地打了三千多斤稻子。交了公粮,留够口粮,还卖了八百斤。我拿着第一笔卖粮钱,手都在抖。去供销社给媳妇买了包红糖,给孩子扯了布做新衣。晚上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白米饭,没人说话,都在低头扒饭,眼眶却红了。

从那以后,地越种越熟。我琢磨啥作物赚钱,试过种油菜、栽桑养蚕,后来改种优质稻,一亩多挣两百块。孩子上学的钱有了,房子翻新了,连拖拉机都买上了。村里原来最穷的几户,十年内都盖了砖房。

有人说,大锅饭是为了“公平”。可啥叫公平?大家一块饿着就叫公平?我看不是。真正的公平,是让你付出有回报,流汗不白流。分田到户不是分地,是分希望。

也有人怀念集体化,说那时“人心齐”。可人心齐不齐,关键看制度。干活的不如偷懒的吃得饱,谁还愿意齐?现在地是自己的,春天不播种,秋天就没饭吃,不用人催,天不亮就下地。

这四十年,我亲眼看见村里变了。年轻人不再挤着进城打工,有人回来搞家庭农场,种有机菜、搞直播卖货。去年我孙子用手机测土配方施肥,一亩地省肥五十块,产量还高。这些,搁过去敢想吗?

当然,分田到户也不是万能药。现在地少人老,种地辛苦,年轻人不愿干。但问题不在制度,而在配套。要是农业补贴更准、技术指导更近、销售渠道更畅,咱农民还能干得更好。

有人说该回到集体化,搞“大合作社”。我不反对合作,但前提是自愿、有收益。现在有些地方强推“流转土地”,农民失了地,分红却没影,这就走偏了。土地可以合作经营,但承包权必须稳稳攥在农民手里——这是四十年换来的经验。

分田到户,不是谁拍脑袋定的,是农民用肚子投票选的。饿怕了的人,才知道饱饭多金贵。它为啥成功?就八个字:责权利统一,干多得多。

今天咱不唱赞歌,只讲真话。从吃不饱到仓有余粮,从靠救济到能赚钱,这条路不容易。但事实摆在这儿:把土地和自主权还给农民,他们就能种出希望。

你家祖辈也经历过那个年代吗?分田到户,给你家带来了啥变化?评论区说说,让后辈听听真故事。

来源:柒乐多养生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