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人类带来巨大历史灾难的法西斯发动的二次世界大战,已成为全世界抹不去的伤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为世界各国的正常做法,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为死难者低首默哀,为和平捐躯的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八十载光阴流转,八十年奋进岁月。
给人类带来巨大历史灾难的法西斯发动的二次世界大战,已成为全世界抹不去的伤痕。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为世界各国的正常做法,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为死难者低首默哀,为和平捐躯的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而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二战期间曾发动侵略战争,犯下罄竹难书罪行,给中国和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军国主义,依旧毫无悔改之意。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呼吁欧洲及亚洲各国不要参加,称中国的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外交部义正辞严回击:“中国政府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任何正直坦荡面对历史、切实汲取历史教训、真正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此心怀疑虑甚至提出异议。”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侵略者的丑恶嘴脸,面对动荡的国际社会,面对国防教育的陈旧形式,我们亟需跟上时代步伐,发挥数字技术潜能,用数字告诉未来,让更多的人感受数字国防教育带来的现场式警示、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愉悦,提升国人的国防素养。
一、3500万遇难同胞的警示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但有些记忆,如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烙印,永远无法磨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胜利,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是中华民族长达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与巨大牺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便已露出獠牙,他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中国东北,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深渊。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超过3500万中国同胞遇难。他们中,有在正面战场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军人,有在敌后战场坚持游击战的战士,更有无数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南京大屠杀中,30万无辜民众惨遭屠戮,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平顶山惨案里,数千村民被集体枪杀,村庄化为焦土;731部队的活体实验,更是将人性的恶推向了极致,无数同胞被当作实验品,惨死在极度的痛苦中。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抗日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对外扩张野心,其大陆政策旨在侵略朝鲜、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而中国的积贫积弱,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这段历史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必须铭记3500万同胞的血泪,不让悲剧重演,不让英灵的鲜血白流。
告慰英灵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中华大地。
二、地理空间上的“资源孤岛”
硝烟散尽,和平降临,但抗战的记忆并未远去。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众多的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等红色教育资源。从北京的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东北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到上海的淞沪抗战纪念馆,这些场馆和遗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然而,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红色资源,却常常因地理空间的分割而形成了“资源孤岛”。它们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乡村,甚至深山老林之中。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要亲身瞻仰、学习所有这些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地域的阻隔、时间的成本、经济的考量,都使得人们的参观学习往往局限于本地或周边的少数场馆。还有一些场馆因规模有限、展示手段单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一个生活在东北的民众,可能很难有机会亲赴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一个南方的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参观到位于山西的平型关大捷遗址。
这种地理空间上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许多人渴望了解抗战历史,却苦于没有便捷的途径;许多青少年需要接受红色教育,却困于资源的分散与阻隔。这种“孤岛”现象,不仅不利于历史记忆的传承,更可能让年轻一代与那段峥嵘岁月产生隔阂。正如一些年轻人所言,不少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细节知之甚少,甚至对一些关键事件和人物感到陌生。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打破“资源孤岛”,让红色教育触手可及,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
三、让“珍珠”不再散落
幸运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曾经被地理空间限制的红色资源,如同被拂去尘埃的珍珠,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数字技术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展示和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让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贵史料和遗迹,得以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各地纷纷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对红色场馆和遗迹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展示。比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了线上虚拟展馆,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360度全景参观展厅,近距离观看文物细节,聆听历史讲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了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那个黑暗的年代,感受战争的残酷,见证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
这些数字化的红色资源,如同散落在信息海洋中的 “珍珠”,虽然各自闪耀,却缺乏一条串联的线。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网站、APP、小程序中,用户需要逐一搜索、下载、注册,才能接触到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分散的状态,使得数字资源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一方面,用户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抗战历史;另一方面,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资源浪费现象。比如,关于“七七事变”的历史资料,可能在多个平台上都有收录,但每个平台的侧重点和深度各不相同,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筛选和整合。此外,部分数字资源的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仍以图片、文字为主,缺乏互动性和沉浸感,难以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如何将这些散落的 “珍珠”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让数字红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集合空间”的时代之需
在数字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红色历史的渴望,开辟一个国家级、权威性、综合性的红色资源“集合空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迫切需要。
这个“集合空间”,并非简单地将现有数字资源进行物理堆砌,而是要通过统一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实现红色资源的深度整合、高效利用和广泛传播。
这个“集合空间”应是一个全景式的知识宝库。它不仅要收录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资源,更要融入VR、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比如,用户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参观卢沟桥事变现场,感受枪林弹雨的紧张氛围;通过AR技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虚拟的历史人物讲解抗战故事,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平台还应提供权威的历史研究资料、口述历史档案、抗战文艺作品等,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
这个“集合空间”应是一个互动式的社区平台。它不仅要提供单向的知识传播,更要鼓励用户参与和互动。可以设置在线祭奠、留言献花、话题讨论、知识竞赛等功能,让用户能够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体会。同时,还可以鼓励用户上传自己身边的红色故事、家族记忆,丰富平台的内容,形成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良好氛围。通过这种互动,将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增强用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个“集合空间”应是一个国防教育综合平台。它打破时空壁垒,整合全国各地的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等资源,让用户只需登录一个平台,就能尽览红色资源,接受红色教育。最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公民进入平台学习留痕、记录学分,以激发更多公民自觉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构建这样一个“集合空间”,是对3500万遇难同胞的最好告慰,也是对抗战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新时代数字国防教育的急迫之需。它将让红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让红色基因融入现代人血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期待着这样一个“集合空间”早日建成,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便捷地触摸历史、感悟爱国精神,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便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用最前沿的科技,向那段峥嵘岁月和英勇先辈们,致以的最崇高敬意。八十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用时代的技术,守护永恒的记忆,告诉未来。(至简)
来源:中国改革报深圳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