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写过一期讲《高阶双鱼座:不合群 喜欢独处》的内容,那篇文章,主要是从双鱼不想浪费自身能量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的。
前段时间,写过一期讲《高阶双鱼座:不合群 喜欢独处》的内容,那篇文章,主要是从双鱼不想浪费自身能量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的。
今天,我再从心理学、佛学智慧等角度,来仔细解读,为什么高阶的双鱼座会显得不够合群,更喜欢独处,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聊一聊,高阶双鱼座的终极进化之路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双鱼座,是12星座之中,悟性最高的星座,悟性高,这就是高阶双鱼座不合群,喜欢独处的大前提。
悟性高的双鱼,也就比一般人容易更早地体验到:死亡焦虑。
当然,这个死亡焦虑,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泛指对自我的丧失、自我不存在,或是成为无物而感到的焦虑,忧虑。
也就是,对于保持一个完整自我的高需求,以及高度警的惕性。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有与他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以及通过各种努力,去获得社会地位。所以很多人都会会通过社交关系,与他人产生联接,来获得自我的存在感。
而悟性高的人,比如高阶的双鱼座,就会把很多的社交,都看作是“自我的湮灭”,和他人的关系太近,太过于地在意他人,都会导致自我边界的消融,导致自我的丧失。
所以,高阶的双鱼就喜欢选择独处,尽量避免无效的社交活动,用独处来完成维持自体完整性的防御。
所以,双鱼成长到高阶之后,就会显得不合群,不喜欢凑热闹,不爱扎堆,不评判他人,不说人是非,喜欢安静,甚至独来独往。
但双鱼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双鱼本身的能量,其实本就是消融边界的,与万物一体的,混沌的,这就是守护星海王星给双鱼带来的特质。
所以,原本的双鱼特点,就是容易在情绪上,边界感不强,特别容易吸收到他人的情绪。
双鱼的共情太快、太深,别人的焦虑、失落、虚荣等情绪,都会不自觉地被接住,久而久之,就会加重身心的负担。
双鱼对意义感的要求也很高,在一般的社交关系中,无聊的闲谈,表面应酬难以满足内在对深层次意义的追问,时间一旦与“无意义”绑定,就会本能地抽离。
双鱼的感受力也非常敏锐,让人性中的功利与伪饰,看得太多,看得太清楚,最后就会更想保持距离。
与其在热闹中装作投入,不如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里,里诚实地工作、思考与创作。
在人际关系中,双鱼也是非常容易丧失自我的,太容易把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重要,太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而不表达自己的需求,观点。从而就会让人觉得,双鱼没有主见,没有原则。
这个阶段的双鱼,是“无我”的,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模糊,对人也是掏心掏肺,特别容易信任,很真诚地对待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
但是,事实上,双鱼其实又特别不愿意,总是处于这种没有自我的人际关系中。再加上,这样的个性特点,也容易在社交方面,受到受到伤害。
到了这个阶段,社交关系,与他人间的联接,其实已经无法满足双鱼的“死亡焦虑”了,也就是在社交关系中,无法满足自我的存在感的需求了,那么,他就需要切换到其他的模式里面,去找回自我。
社交,就已经变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在这个阶段,双鱼对于社交的看法是,如果不能带来真实的启发与滋养,就是对自我的耗损。
所以双鱼座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地追求自我的完整性,从“无我”,到找回“自我”。
所以,最终就只有逐渐地拒绝各种没有意义的社交,在独处中,去完成自我的进化。
独处,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发呆,也不是退缩到保护壳里逃避人际关系,而是双鱼维护自我完整的方式,是让心重新聚焦的基本功。
当社交带来的连接感,不足以安放对“无常”的忧虑时,双鱼会把精力投向更“能久一点”的事物,寻找一种象征性的“延续”。
如何理解这个更久一点的事物,象征性的延续?
还是回到死亡焦虑来说,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关系:
死亡,代表的是个体的消亡,消失,个体的湮灭。社交,会影响到双鱼“自我”的湮灭。在社交关系中,不但难以去找到个体的“自我”存在感,以双鱼的个性特点,还更容易导致“自我”的丧失,那么,走向独处,就是必然。
在独处的状态中,一方面是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另外一方面,就是去找到,“自我”的延续性,避免“自我”的消亡,也就是要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比如,试图去构建不朽的思想体系,来实现这种超越。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双鱼会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这有限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能不能留下些什么?这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就应该更多地花在那些更能持久、更能永恒的事情上。通过这样的一些事情,来尽可能地延续这个“自我”。
简单来说,比如,你的思想,你的作品,这些都是你“自我”的一部分,也不会因为你个体的消亡而消失,他可以持续的流传下去,在多少年后,还能影响到他人。
比如,就会更愿意去做一些创造性的东西,比如写作,比如绘画,比如音乐,比如制作一个什么物件儿,手工,哪怕只是一段短小的朋友圈文案,这些都是可以影响到他人,可以传播出去,可以流传下去的。
这些,也都是双鱼与时间谈判的方式。
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人走向自然,大海、群山、星空、荒漠、戈壁、草原等这些更大的场景,让渺小的个体与更大的秩序重新连上线,去感受到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融为一体,心里那股焦灼就慢慢沉下去。
双鱼,在独处中,还可以走向一种更内在的状态: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全身心地投入,忘记时间,忘记他人,甚至忘记自我,极致的专注,专注到只剩眼前这一件事。
这几种路径,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绑定到更大的、能久一点的意义上。
个体是有限的,生命的无常的,而思想,知识,真理,这些都是无限的。悟性高的双鱼,就很自然地会走向到这个方向上来,喜欢去研究心理学,哲学,喜欢仰望星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底层逻辑就是,把死亡焦虑,投射到宇宙或者真理这些维度,从而构建起永恒认知体,以缓解自己成为“无物”的焦虑。本质上,就是对永恒的渴求,是在对抗死亡焦虑。
那么,有永恒吗?什么是永恒?
所以,高阶的双鱼,并不是把独处当成天长日久的避难所,而是内在自我的修复。因为前面那个阶段的无我状态,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并给自己带来很多的损伤。
《金刚经》中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也是在说生命的有限性,时间线延续性等这些方面的问题。
我相,是个体的存在,人相,是我和他人的分别,众生相,是指生命的形态,寿者相,则是说的时间延续。
总的来说,就是说,修行者要看破这些相,比如,假如你就算是看破了这些相,觉得自己已经离相了,但心里还想着永恒,想着不生不灭,实际上,就还是陷在寿者相之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当双鱼能够越早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也就是体验到死亡焦虑,就能越早地想明白这些道理,越能更早地明确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也就越不会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但是,独处,还并不是真正的超越。还只是成长、修行、升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真正的超越,不是离开人群、躲进虚无,而是在充分感受之后,什么都体验之后,修复好创伤之后,找回自我、认清自我之后,仍愿意回到这世俗人间,把清醒与温柔,变成一件件做得好的小事。
再次回到另外一种境界的”无我“状态。
最后这个"无我"的状态,不是最开始那种没有觉知,无意识的”无我“,而是觉知后的”无我“。
这个时候的“无我”,也就是说,不再执着于“自我”了。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寿命,是刹那生灭的。
凡夫执着于有,再进阶一些的人,则可能执着于空,执着于涅槃,那还是着相了,着了涅槃相,着了寿者相。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什么都不应该执着,既不要执着于有,也不要执着于空,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不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就是一种“无我”的大智慧,是真正意义上的空。
是要超越自我认同,不再为“我”这个概念和感受所困,不因“我”的得失而生烦恼。
这就是超越一切的自由,无所执着,无所依附,不局限于某种思想,也不被任何环境、或者任何人所束缚影响。
心灵也就得到了解脱,保持开放的状态,让本心自然运作,随缘应物,最自然,最自在,达到真正的平静,安宁。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来源:吉吉星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