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春天帮妈妈在菜园种土豆,她反复叮嘱:“别种太深,也别浇太多水,土豆这东西‘脾气’怪得很。” 我一开始没当回事,按种青菜的方法埋了种薯,结果收获时挖出来的土豆比鸡蛋还小。后来跟着妈妈种了几季,才摸清土豆的生长习性 —— 它不像白菜、萝卜那样 “皮实”,从发芽
去年春天帮妈妈在菜园种土豆,她反复叮嘱:“别种太深,也别浇太多水,土豆这东西‘脾气’怪得很。” 我一开始没当回事,按种青菜的方法埋了种薯,结果收获时挖出来的土豆比鸡蛋还小。后来跟着妈妈种了几季,才摸清土豆的生长习性 —— 它不像白菜、萝卜那样 “皮实”,从发芽到结薯,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 “小要求”。
一、温度要 “凉”,太热太冷都不行
土豆是典型的喜凉作物,最适合生长的温度在 15-25℃,既怕高温暴晒,又不耐霜冻。妈妈总说 “清明前后种土豆,不冷不热正合适”,我们河南老家一般在 3 月底 4 月初播种,这时候地温稳定在 10℃以上,种薯能快速发芽,又不用担心倒春寒冻伤嫩芽。
要是播种太早,地温低于 5℃,种薯会在土里 “睡大觉”,迟迟不发芽,还容易腐烂;播种太晚,到了夏季温度超过 30℃,土豆的茎叶会疯长,却不长薯块,就算结了薯,也容易因高温 “糠心”。去年邻居家 5 月初才种土豆,收获时薯块又小又空,就是因为生长期赶上了盛夏高温。
土豆结薯期对温度要求更严,最适温度是 16-18℃,这时候要是温度超过 25℃,薯块就会停止膨大。所以妈妈在土豆结薯时,会给垄上培土,盖住薯块,既能保持土壤凉爽,又能避免薯块被阳光晒绿(晒绿的薯块含龙葵素,不能吃)。
二、光照要 “足”,缺光薯块长不大
土豆特别喜光,每天至少需要 6-8 小时光照,光照不足的话,茎叶长得细弱,光合作用弱,合成的养分少,薯块自然长不大。我家菜园的土豆种在最南边,没有树木遮挡,每天能晒足 8 小时太阳,茎叶长得浓绿粗壮,地下的薯块也结得又多又大。
之前我试过在墙角背阴处种了几棵土豆,那里每天只能晒 2 小时太阳,结果茎叶长得又高又瘦,像 “豆芽菜” 一样,挖出来一看,每个穴里只结了 1-2 个小薯块,根本没法吃。所以种土豆一定要选光照充足的地块,不能种在树荫下或房屋阴影里。
不过土豆的叶片怕强光暴晒,夏季正午温度高时,叶片容易打卷,这时候妈妈会给土豆浇点水,增加土壤湿度,帮助降温,让叶片保持舒展,继续进行光合作用。
三、浇水要 “巧”,怕涝又不能缺水
土豆的根系不发达,既怕干旱又怕积水,浇水得 “见干见湿”,不能盲目乱浇。妈妈总结了一套浇水口诀:“发芽期少浇,幼苗期稳浇,结薯期多浇,收获前少浇。”
发芽期:种薯本身含有水分,只要土壤不是特别干,就不用浇水,浇水太多容易烂薯;
幼苗期:茎叶开始生长,需水量增加,但要控制量,保持土壤湿润就行,避免茎叶徒长;
结薯期:这是土豆需水最多的阶段,薯块膨大需要充足水分,妈妈会每周浇一次水,让土壤湿润但不积水,这个阶段缺水,薯块会瘦小干瘪;
收获前 10 天:停止浇水,让土壤稍微干燥,这样薯块的表皮更紧实,方便储存,还能减少腐烂。
去年夏天连下了一周雨,妈妈赶紧给土豆地挖沟排水,不然土壤积水,土豆的根系会缺氧腐烂,薯块也会发霉。所以种土豆一定要选排水好的地块,最好起垄种植,方便排水。
四、土壤要 “松”,肥沃透气才结薯
土豆是地下块茎作物,需要疏松、肥沃、透气的土壤,这样薯块才能顺利膨大。妈妈种土豆前,会先把土地深翻 30 厘米,再撒上腐熟的鸡粪肥和草木灰,鸡粪肥提供养分,草木灰能疏松土壤,还能预防病虫害。
要是土壤太黏重,比如黏土较多的地块,妈妈会掺点河沙或腐熟的锯末,改善土壤透气性,不然土壤板结,薯块会长得畸形,还容易扎不深。我去年在黏土地里种的土豆,挖出来的薯块要么是扁平的,要么是分叉的,就是因为土壤太硬,阻碍了薯块生长。
另外,土豆不能连作,最好和玉米、大豆等作物轮作,不然土壤里的病菌和害虫会积累,导致土豆生病,产量降低。妈妈每年都会换一块地种土豆,所以我家的土豆很少生病,产量一直很稳定。
现在我也能按妈妈的方法种出好土豆了,今年春天种的土豆,收获时每个穴里都结了 5-6 个大薯块,煮着吃粉糯香甜。其实土豆的生长习性不难掌握,只要控制好温度、给足光照、巧浇水、选对土壤,就能结出丰收的薯块。你种过土豆吗?有没有遇到过薯块小、不结薯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种薯经验~
来源:生活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