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您正遭受尿频、尿急、盆腔疼痛的困扰,很可能在网上查过症状。结果可能会让您更加困惑:是间质性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还是单纯的尿路感染?这三种情况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疗却截然不同。了解它们的区别,是迈向正确治疗的第一步。
如果您正遭受尿频、尿急、盆腔疼痛的困扰,很可能在网上查过症状。结果可能会让您更加困惑:是间质性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还是单纯的尿路感染?这三种情况症状相似,但病因和治疗却截然不同。了解它们的区别,是迈向正确治疗的第一步。
1、泌尿系感染(UTI)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由细菌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并繁殖引起,属于急性感染。最典型的症状是排尿时会有灼烧感或刺痛感。此外,还可能包括尿液浑浊、有异味、甚至带血,严重时伴有发烧和腰背痛(可能预示肾脏感染)。
泌尿系感染去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很容易确诊。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并且一定要足量足疗程服用,即使症状好转也要吃完,否则容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多喝水有助于冲刷细菌。
2、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这不是感染,而是膀胱功能上的问题。膀胱本应像一个有弹性的水囊,安静地储存尿液,等到适当时候再收缩排出。但OAB患者的膀胱肌肉会变得不稳定,会不自主地频繁收缩,发出错误的“急需排尿”信号。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症状核心是突如其来的、难以忍受的尿意,害怕会漏尿而不得不狂奔去厕所。尿频和急迫性尿失禁(憋不住尿)也很常见。但通常没有疼痛感。
治疗首选不是药物,而是行为治疗:
膀胱训练:有尿意时不要立即冲去厕所,尝试延迟排尿,慢慢延长储尿时间。
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增强控制排尿的肌肉力量。
如果行为效果不佳,医生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帮助放松膀胱,减少其过度活动。
3、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疼痛综合征(BPS)
这是三个疾病中最复杂、最令人困扰的一个。它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但病因不明。核心症状是与膀胱充盈相关的盆腔慢性疼痛、压迫感或不适。膀胱空的时候可能还好,但尿一多就胀痛,排尿后疼痛能暂时缓解,但很快又会循环。伴有严重的尿频尿急,但没有感染。症状可能因压力、饮食(如咖啡、辛辣食物、酒精等)而加重。
间质性膀胱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而非“治愈”。治疗是阶梯式的、综合性的:
第一步:饮食调整,避免触发食物。
第二步:口服药物,帮助修复膀胱保护层、止痛等。
第三步:膀胱灌注,将药物直接注入膀胱。
其他:物理治疗、神经调节、甚至在极少数严重情况下考虑手术。
简单来说:排尿疼,先想泌尿系感染(UTI);只是憋不住,但不疼,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又疼又憋不住,且长期如此,就要警惕间质性膀胱炎(IC)。
如果您出现尿频、尿急、盆腔疼痛等症状,一定要先去看医生!切勿自行诊断和用药。尤其是胡乱服用抗生素,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和间质性膀胱炎不仅无效,还会导致菌群紊乱和耐药性。医生会通过问诊、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日记、甚至膀胱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并为您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虽然这些疾病令人痛苦,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科学的管理,症状大多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能显著提高。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