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静:这完全是自我驱动的结果。两年前,我因更年期出现诸多身体与心理变化——潮热出汗、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消极,却始终不知道问题根源,每天都在和自己对话“到底怎么了”,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般迷茫。
近日,主持人、制片人李静接受《公益时报》社专访,围绕其更年期主题纪录片的创作初衷、社会影响及后续公益行动展开深入对话。
作为刚被授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健康指南针项目“更年期科普大使”的公众人物,李静分享了从个人经历到推动社会议题的历程。
公益时报:是什么触动您以纪录片的形式,公开分享更年期的经历和感悟?希望达到怎样的社会影响和公益效果?
李静:这完全是自我驱动的结果。两年前,我因更年期出现诸多身体与心理变化——潮热出汗、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消极,却始终不知道问题根源,每天都在和自己对话“到底怎么了”,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般迷茫。
直到通过医院检查和激素疗法,症状在两周后好转,我才明白是雌激素波动与减少带来的改变。当时发现身边没人聊这件事,媒体也鲜有讨论,作为媒体人,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短视频难以说清复杂感受,便决定拍纪录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专家的专业解读都呈现出来,让观众了解“会发生什么、如何应对”。
最初没想过影响别人,甚至不确定是否会有人看,只是单纯想给这段特殊经历一个交代。但播出后,很多人产生共鸣,包括海外华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这让我意识到,真实的表达能引发共情,而这种分享或许能帮到更多人。
公益时报:为推动更年期这一议题受到更多关注,您已经动用了身边哪些力量?通过哪些途径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李静:纪录片播出后,很多力量是自发汇聚的。三甲医院退休医生、妇科专家主动在自媒体后台帮忙解答问题,海外华人将纪录片翻译成英文推广,还申请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评选。这些反馈让我觉得公益不是口号,而是因爱产生的自发传播。
我也发挥媒体人“连接器”的优势,邀请权威专家输出专业内容——比如减重医生讲更年期发胖问题,探讨更年期与慢病的关系;还带着女性用户开展21天打卡瘦身活动,结合国家减重年倡导健康生活。
更明显的变化是社会对更年期的关注度提升:网上相关视频变多了,出版社引进了更多相关书籍,不少医院增设更年期综合门诊,就诊率也有所提高。就像扔了一颗小石头,激起的水花越来越大,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推动这个议题。
公益时报: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更年期科普大使,接下来您会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推动更年期这一社会议题?
李静:今年10月世界更年期日前后,我们会有一系列行动。
内容创作上,会推出专业的更年期饮食和运动指导——录制40+女性适用的力量与有氧跟练视频,发布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供免费观看;普及“一餐四拳法则”(两拳蔬菜、一拳蛋白质、一拳碳水),提供适合中国胃的健康食谱。
此外,会联动更多专家开展直播,深入解读更年期相关知识;还将推动“更年期友好企业”建设,通过木兰会(女企业家俱乐部)资源,让企业为更年期女性提供更友好的职场环境,比如灵活请假、工作调整等,帮助她们平稳度过这一阶段而非过早离开职场。
公益时报:您认为关于更年期这一议题,最理想的推动目标是什么样的?
李静:我没设想过抽象的“理想状态”,但希望每个人能与更年期、与衰老和平共处。具体来说,女性在面对更年期时不再惶恐,知道如何应对;社会能形成共识,让这一阶段的女性得到理解与支持。
从更大层面看,如果大家能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减少因更年期引发的慢病,既能降低国家医疗负担,也能让家庭少些担忧。就像我现在的状态比10年前更好,希望更多人能做到:四五十岁攒肌肉、年轻时规划好生活,到70岁依然精力充沛、自食其力。
最好的影响是用自身行动带动他人,让每个女性都能在人生不同阶段找到既愉悦自己、又能帮助他人的事,这就是很有价值的状态。
来源:公益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