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万亿!沪深京融资逼近十年巅峰,这波杠杆潮会复刻2015年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16:30 1

摘要:1万亿!深市融资余额飙出历史新高,这数字砸出来的时候,连财经软件都卡了三秒——不是服务器崩了,是太多人盯着这串数字发懵:“借钱炒股的钱,怎么突然就堆成山了?”沪深京三市加起来2.2万亿,离十年前的历史巅峰就差200多亿,年内借钱炒股的净买入额更是去年的1.42

1.1万亿!深市融资余额飙出历史新高,这数字砸出来的时候,连财经软件都卡了三秒——不是服务器崩了,是太多人盯着这串数字发懵:“借钱炒股的钱,怎么突然就堆成山了?”沪深京三市加起来2.2万亿,离十年前的历史巅峰就差200多亿,年内借钱炒股的净买入额更是去年的1.42倍。这钱是韭菜们凑的“敢死队基金”,还是机构们布的“聪明钱棋局”?普通股民握着手机,既怕错过这波“财富密码”,又怕下一秒就听到“杠杆爆仓”的警报声。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这1.1万亿的融资天量,到底是股市的“助推火箭”,还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1.1万亿!这钱到底是谁在“借”?

先得说清楚,“融资余额”不是什么玄乎的金融术语,说白了就是“全市场借钱炒股的总账单”。现在这账单金额到了1.1万亿,还是深市的历史新高,那这钱到底是哪路神仙在借?

最直观的猜测:散户。毕竟这两年股市“全民化”趋势明显,以前大爷大妈聊广场舞,现在聊“北向资金”;以前年轻人刷短视频看段子,现在刷“股市复盘”。连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都知道,打开券商APP,点“融资融券”,符合条件就能借钱炒股——门槛比十年前低多了,以前得有50万本金、开户满半年,现在有些券商悄悄把门槛降到“20万就能谈”,甚至有中介喊出“无门槛开户”(当然这是违规的,但架不住有人信啊)。

但光靠散户够不够?1.1万亿是什么概念?如果按每个散户平均借10万,那得有1100万个散户在借钱炒股——这数字比A股开户数的十分之一还多,显然不太现实。所以这里面肯定有“大户”的影子:机构、游资,甚至一些上市公司的“董监高”。比如前段时间某新能源公司高管被曝“借钱增持自家股票”,说是“看好公司未来”,实际上就是用了融资工具。机构更不用说了,量化基金、私募基金,手里握着几十亿本金,加一倍杠杆就能撬动上百亿资金,这才是融资余额的“大头”。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杠杆工具的“普及化”。以前借钱炒股,要么找券商做两融,要么私下找“配资公司”(高利贷的委婉说法),现在不一样了——场内期权、ETF期权、甚至“收益互换”,各种能加杠杆的工具像超市货架上的零食一样摆着,总有一款适合你。就像以前买菜只能去菜市场,现在外卖、社区团购、直播带货全来了,你不买都有人往你手机里塞优惠券。融资余额的新高,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些“杠杆工具”普及的结果:不是大家突然变有钱了,而是“借钱的渠道变多了,借钱的姿势变帅了”。

二、为什么偏偏是“深市”?创业板和“小票”成了杠杆新宠?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次创历史新高的是“深市”融资余额,沪市虽然也在涨,但没到历史巅峰。这背后藏着一个市场秘密:杠杆资金正在“弃大从斜”。

深市有什么?创业板、科创板(部分)、还有一堆中小市值股票。这些股票的特点是:波动大、题材多、股价弹性强。借钱炒股的人图什么?图的就是“以小博大”——本金100万,借100万,股价涨10%,本金就赚20%;要是买大盘股,涨10%可能得等半年,小票说不定三天就能实现。所以杠杆资金天然喜欢“小票”,就像赌徒进了赌场,肯定先奔着赔率高的桌子去。

还有个数据能佐证:今年以来,深市融资余额的增速比沪市快了30%,尤其是创业板,融资余额占深市总量的45%,比去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杠杆资金正在“血拼”成长股。以前机构爱说“价值投资”,现在嘴上说着“长期持有”,手里的杠杆却偷偷加给了“AI”“新能源”“半导体”这些热门赛道——毕竟“故事讲得好,股价涨得高”,而深市正好是这些“故事股”的聚集地。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聪明钱”的选择:沪市的大盘股(比如银行、石油)盘子太大,撬动起来费劲,而且受宏观经济影响大,今年经济数据时好时坏,谁也不敢给大盘股加太高杠杆。深市的小票就不一样了,只要有“政策利好”“行业风口”,资金一推就能飞,杠杆资金赚了就跑,亏了也能及时止损(理论上)。这就像玩游戏,有人喜欢玩“养成类”慢慢升级,有人就喜欢玩“快打类”,上去就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杠杆资金显然是后者。

三、历史新高=牛市信号?别被“后视镜”骗了!

看到“融资余额创历史新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牛市要来了!赶紧上车!”这话对吗?对了一半,也错了一半。

对的一半:融资余额确实能反映“市场情绪”。借钱炒股的人多了,说明大家对股市“看涨”的预期强了——没人会借钱去买一只自己觉得要跌的股票,除非是想做空(但A股做空机制不发达,融资主要是做多)。所以融资余额新高,至少说明当前市场不缺“乐观派”,这总比大家都躺平、融资余额跌跌不休强。

错的一半:历史新高从来不是“安全信号”,反而可能是“危险警示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5年——当年6月,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冲到2.27万亿(历史巅峰),结果呢?三个月后跌到1.1万亿,无数加杠杆的人爆仓,账户里的钱“一夜回到解放前”。当时也是“小票狂欢”,创业板指从1000点涨到4000点,融资余额跟着飙,最后摔得也最惨。

现在有人说:“这次不一样!”理由是“现在估值比2015年低”“经济基本面比2015年好”。这话对吗?估值确实低一些,但“低估值”不是“不会跌”的理由;经济基本面好一些,但“好”不代表“一直好”。更重要的是:2015年的融资余额巅峰,是用了三年时间慢慢涨上去的,而现在从去年的7000亿到1.1万亿,只用了一年半——涨得越快,说明资金越“急”,急着赚钱,也意味着一旦风向变了,急着跑路的人也越多。这就像烧开水,慢慢烧能烧到100度,火开太大,水没开壶先炸了。

四、普通股民该怎么办?别让“杠杆游戏”变成“人生豪赌”

说了这么多,最关心的还是:普通股民要不要跟着加杠杆?我的答案是: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再决定要不要“上车”。

第一个问题:你能接受“一天亏掉半个月工资”吗?借钱炒股,赚了是“双倍快乐”,亏了也是“双倍痛苦”。比如你本金10万,借10万,买了一只股票,当天跌停,本金就亏了2万——相当于很多人半个月的工资。要是连续两个跌停,本金就只剩6万,这时候券商可能会给你打电话:“先生,您需要追加保证金,不然我们就要强制平仓了。”强制平仓是什么?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股票直接被卖掉,本金可能只剩个零头。2015年的时候,有人加了五倍杠杆,买的股票连续三个跌停,第二天醒来账户里的钱从100万变成了“负数”——没错,不仅本金没了,还欠券商钱。

第二个问题:你买股票是“投资”还是“猜大小”?杠杆资金喜欢小票、题材股,因为波动大,但这些股票的风险也高。比如某只“AI概念股”,股价从10块涨到50块,靠的是“未来三年净利润增长1000%”的故事,但故事会不会兑现?没人知道。如果你连这家公司是干嘛的都不清楚,就跟着杠杆资金冲进去,那不是投资,是在赌场押大小——押对了会所嫩模,押错了工地搬砖。

第三个问题:你有没有“退出机制”?借钱炒股最怕的不是“亏”,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止损”。就像开车上高速,你得知道刹车在哪,不能因为油门踩得爽就一直踩到底。有人说“我设置了止损线,跌10%就卖”,但真到跌10%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再等等,说不定马上就反弹了。”结果越等越跌,最后被券商强制平仓。这就是人性——贪婪和侥幸,是杠杆资金的“致命毒药”。

五、融资余额新高:不是“牛市号角”,是“市场体温表”

最后想说的是:1.1万亿的融资余额新高,既不是“牛市来了”的铁证,也不是“崩盘在即”的警报,它更像一个“市场体温表”——告诉我们现在的市场“有点热”。

热在哪里?热在投资者的情绪,热在杠杆工具的普及,热在大家对“快速赚钱”的渴望。但“热”不代表“健康”,就像人发烧到38度,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更严重的病,需要的是“冷静观察”,而不是“盲目吃药”。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盯着融资余额的数字焦虑,不如做好自己的“功课”:少听“内幕消息”,多研究公司财报;少追“热点题材”,多关注估值是否合理;如果实在想加杠杆,先拿10%的本金试试水,感受一下“杠杆的脾气”,再决定要不要继续。

毕竟,股市不是赌场,杠杆也不是“财富密码”。真正能在股市长期活下去的人,靠的不是“加杠杆赌一把”,而是“慢慢变富”的耐心和“控制风险”的理性。就像开车,有人喜欢飙车,追求刺激,但最后能安全到家的,往往是那些“系好安全带,不超速,不酒驾”的人。

1.1万亿的融资余额就摆在那里,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市场的贪婪与恐惧,也照出了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至于这面镜子能告诉我们什么,答案在每个人自己心里——是选择“跟着杠杆赌一把”,还是“握紧方向盘慢慢开”,想清楚了,再上路。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