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那会儿结婚,两床棉被、一张木床就是全部家当。”72岁的罗付祥挺直腰板,细心为老伴整理头发。他的妻子唐要娥轻轻抚过洁白的婚纱裙摆,有些局促,又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镜子里的自己,是她70年人生里从未有过的模样。“这辈子没穿过这个……”她喃喃道,眼眶微微湿润。
邵阳日报·云邵阳客户端记者 唐颖
泡泡在阳光下闪烁,花瓣飘落,五对老人穿着婚纱与礼服,相互搀扶着走过鲜花拱门。他们胸前佩戴的党徽与银发白纱交织成这个初秋最动人的画面。
老人集体婚礼现场。受访者供图
8月28日,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在邵阳县天子湖举行。新人都是婚龄约50年的老党员、退伍军人夫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这辈子第一次穿上婚纱和西装。
“我们那会儿结婚,两床棉被、一张木床就是全部家当。”72岁的罗付祥挺直腰板,细心为老伴整理头发。他的妻子唐要娥轻轻抚过洁白的婚纱裙摆,有些局促,又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镜子里的自己,是她70年人生里从未有过的模样。“这辈子没穿过这个……”她喃喃道,眼眶微微湿润。
老人集体婚礼现场。申兴刚 摄
邵阳市义工联合会“拾光小铺”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早在半年前就开始筹备这场“时光婚礼馆”活动。项目负责人刘军风在走访时发现,很多老党员、老兵夫妇都有一个遗憾:从没办过婚礼。
“年轻时国家困难,个人更要节俭。”75岁的廖会生记得,结婚时,他就给妻子买了件新衣裳,两人在毛主席像前鞠了个躬,就算完成了仪式。“现在年轻人结婚穿婚纱,我们那会儿想都不敢想。”
老人在红卷轴上盖上“喜”“福”。受访者供图
仪式正式开始,每对夫妇共同在红卷轴上盖上“福”和“喜”字。颤抖的手握章依然有力,一按一压都是岁月的沉淀。当每对夫妇走过鲜花拱门时,主持人都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唐爷爷在电力局奔波半生,年年捧回‘先进个人’的奖状,总说‘党和国家的事,得拼尽全力’;银奶奶守着家门,把三个儿女拉扯大。”“罗爷爷把青春热血献给了国防事业;年轻的唐奶奶守着约定,盼他平安归来。”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经历,勾勒出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轨迹。
志愿者赵佳乐(左)为老人整理领带。申兴刚 摄
72岁的唐友云记得,1974年结婚时正值困难时期,婚礼上最好的食物是一盘红烧肉。“肉要省着给客人吃,我们自己就尝了点汤汁。”她说这话时,紧紧握着丈夫的手。
在主持人领读下,老人们重温誓言。誓言声落,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五对银发夫妇深情相拥。他们眼含热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紧紧相握。这场婚礼没有豪华宴席,没有鞭炮锣鼓,但每处细节都凝聚着志愿者们的心意。少先队员组成的仪仗队,社区居民手写的祝福卡,还有用“时光胶囊”换取的爆米花和棉花糖。
老人集体婚礼现场。申兴刚 摄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老年人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刘军风深有感触地说,“许多老年人不只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情感表达和人生重要仪式的满足。志愿力量可以扮演桥梁角色,连接社会资源与老人需求,帮助他们实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梦想。”
现场播放的老夫妇们的故事视频,让很多年轻人动容。“从没想过爷爷奶奶那代人的爱情这么感人。”00后志愿者刘高德说,“他们的婚姻没有鲜花钻戒,却相守了一辈子。”
“拾光小铺”项目自启动以来,已经为众多老人弥补了遗憾。从“时光照相馆”里补拍婚纱照,到“时光婚礼馆”中举办婚礼,志愿者们用创意和敬意,为老人们镌刻下永恒的浪漫。项目开展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收获良多。“老人们很少说‘爱’,但一举一动都是爱。”志愿者李睿记得,有对老夫妇拍照时,爷爷一直轻轻摸着奶奶的白发,“那种默契,需要岁月打磨。”
婚礼结束时,夕阳洒在老人们的银发上。他们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国家从困难到富强的历程,也用一生诠释了爱情最美的模样。“补上啦,都补上啦。”罗耀祥帮着妻子取下头纱,轻声说道。唐友云笑着点头,眼角皱纹像绽开的花瓣。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关爱老年人精神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拾光小铺”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为更多老人圆梦。志愿者们说,他们要与时间赛跑,因为有些等待,已经持续了太久。
“我们不仅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更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刘军风望着相携而去的老人背影说,“每一个迟来的仪式,都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致敬。这正是‘拾光小铺’的意义所在——用社会的温度,温暖时代的记忆。”
来源:邵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