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喀布尔老城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悄然降临。阿富汗东部霍斯特、帕克蒂亚、楠格哈尔三省交界地带,当地时间凌晨2时24分,里氏6.1级地震在地下10公里处骤然撕开一道裂口。短短20秒的剧烈晃动,像一把无形的巨锤,将土坯房、集市
9月1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喀布尔老城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悄然降临。阿富汗东部霍斯特、帕克蒂亚、楠格哈尔三省交界地带,当地时间凌晨2时24分,里氏6.1级地震在地下10公里处骤然撕开一道裂口。短短20秒的剧烈晃动,像一把无形的巨锤,将土坯房、集市、清真寺和无数正在熟睡的家庭瞬间击碎。截至当晚,阿富汗国家广播电视台滚动播报的最新数字停留在冰冷的“500人死亡、1000余人受伤”,而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再也等不到天亮的故事。
在震中帕克蒂亚省加延县,45岁的穆罕默德·阿齐兹在废墟里徒手刨了整整6个小时,才把15岁的女儿从瓦砾下拖出来。女孩被抬上军车时,右手还死死攥着一本被血浸透的英语课本——那是她第二天要参加校外考试的准考证。阿齐兹说,女儿成绩很好,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她总说要把诊所开在村口,让妈妈和妹妹再也不用走3小时山路去镇上看病”。如今,那本准考证成了她留在人间最后的愿望。
灾情发生后,阿富汗临时政府迅速宣布全国哀悼三天,并紧急调拨1000万美元救灾资金。然而,在震区现场,救援力量与需求的巨大落差依旧刺眼:全县唯一的一台挖掘机在塌方的山路上寸步难行,8名医生要照顾200多名骨折和挤压伤患者,临时搭建的帐篷医院连碘伏都只能用滴管限量发放。世界卫生组织驻阿代表处透露,由于通往震中的三条主要公路均被山体滑坡切断,联合国首批救援物资最快也要48小时后才能从巴基斯坦口岸运抵。
更令人揪心的是,地震发生在阿富汗最贫困的“部落地带”。这里七成房屋为夯土结构,抗震能力几乎为零;平均每万人仅拥有0.3张病床,很多村庄连抗生素都需翻山越岭去省城购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此次受灾人口中,18岁以下儿童占比高达62%,而当地小学复课率不足40%。在帕克蒂亚省一所被震裂墙体的教室里,老师阿卜杜勒·拉赫曼把黑板搬到枣树下继续上课,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来,我就不会停。”
国际社会在灾难面前迅速伸出援手。中国红十字会首批30吨帐篷、冲锋衣和应急食品已于9月1日晚从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启运;巴基斯坦空军出动4架C-130运输机,将野战医院和血浆连夜运往贾拉拉巴德;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国也相继承诺提供医疗队和救灾物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呼吁各方尽快解除对阿单边制裁,避免“人道灾难”演变为“人道危机”。
然而,救援之外,更长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阿富汗正值经济崩溃边缘,地震无疑让这个国家雪上加霜。据世界银行估算,此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2亿美元,相当于阿富汗全年财政预算的4%。如何让流离失所的数万灾民在即将到来的寒冬前住进保暖帐篷?如何在废墟上重建更坚固的校园和医院?如何避免因贫困和绝望滋生的新一轮动荡?这些问题像一道道裂缝,横亘在国际社会的良知与地缘政治的博弈之间。
夜幕再次降临,震区却无人入睡。在加延县一处临时安置点,志愿者用太阳能灯串起微弱的光带,照亮了孩子们惊恐的眼睛。7岁的萨米拉抱着从废墟里挖出的唯一玩具——一只掉了耳朵的毛绒熊,小声对记者说:“我想回家,可是家没有了。”她的母亲在一旁抹泪,手里攥着一张印着联合国难民署标志的毛毯,喃喃重复着一句话:“毯子很暖,但心很冷。”
或许,在漫长的人类灾难史中,阿富汗只是一串被快速遗忘的数字。但那些在尘土中伸出的手、在废墟上坚持读书的孩子、在余震中接生的乡村医生,都在提醒世界:每一次震颤,撕开的不仅是大地的裂缝,更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当国际新闻的聚光灯移向下一个热点,我们能否记住,在兴都库什山脉的褶皱里,仍有500个名字、1000道伤痕,正在等待一个不再摇晃的明天?
来源:大卫行摄